[发明专利]一株橘绿木霉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1856.8 | 申请日: | 2015-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91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庄文颖;秦文韬;朱兆香;宋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N63/04;A01P3/00;C12R1/885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和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6 | 代理人: | 武玉琴;陈万青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绿木霉 保藏 立枯丝核菌 瓜果腐霉 灰葡萄孢 辣椒疫霉 核盘菌 中国微生物菌种 生物防治 微生物中心 菌丝 产孢量 潜在的 寄生 降解 可用 病菌 生长 开发 管理 | ||
本发明涉及一株橘绿木霉(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P‑T 7987,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646。本发明的橘绿木霉P‑T 7987对生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产孢量大,可用于抑制灰葡萄孢、核盘菌、瓜果腐霉、辣椒疫霉和立枯丝核菌,并重寄生灰葡萄孢、核盘菌、瓜果腐霉、辣椒疫霉和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迅速、有效将植病菌降解。本发明的橘绿木霉具有潜在的、可开发的生物防治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株橘绿木霉及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领域的用途。
背景技术
病原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的一大“杀手”,自波尔多液发明至今,化学防控一直是控制植物病害发生、流行、为害、成灾的最主要的措施;然而多次大量地施药增加了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利用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病害的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植物病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
自1932年Weindling首次发现木素木霉(Trichoderma lignorum)能够寄生某些植物植病菌并降低其危害程度以来,相关研究进展加速。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木霉属至少对18个属29种植物病原菌(以下简称植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由于木霉的广泛适应性、广谱性及多机制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植病生物防治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已经有不少成功应用的案例。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种商品化的木霉制剂相继研发并推广应用,使得木霉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这些木霉制剂主要是利用T.harzianum、T.longibrachiatum、T.asperellum、T.koningii等菌株或复合菌株制备而成的,因此,深入发掘可利用的木霉属新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橘绿木霉,该菌株生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产孢量大,且还可重寄生灰葡萄孢、核盘菌、瓜果腐霉、辣椒疫霉和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迅速、有效地将其降解;有效地抑制灰葡萄孢、核盘菌、瓜果腐霉、辣椒疫霉和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和进一步扩展,具有植物病害防控的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橘绿木霉菌株(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P-T 7987,该菌株已于2015年3月23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644。保藏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所述的橘绿木霉P-T 7987菌株分离自吉林蛟河庆岭的腐木上,该菌株具有以下特性:
分类学地位: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肉座菌科(Hypocreaceae),木霉属(Trichoderma)。
本发明所述的橘绿木霉P-T 7987的分生孢子或菌丝体。
本发明所述的橘绿木霉P-T 7987抑制灰葡萄孢、核盘菌、瓜果腐霉、辣椒疫霉和立枯丝核菌生长的用途。
本发明所述的橘绿木霉P-T 7987重寄生灰葡萄孢、核盘菌、瓜果腐霉、辣椒疫霉和立枯丝核菌的用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产品,其活性成分为本发明所述的橘绿木霉P-T7987,所述产品具有如下至少一种用途:
1)抑制灰葡萄孢、核盘菌、瓜果腐霉、辣椒疫霉和立枯丝核菌生长的用途;
2)重寄生灰葡萄孢、核盘菌、瓜果腐霉、辣椒疫霉和立枯丝核菌的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18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产松茸诱变菌株及培育方法
- 下一篇:机器人装置及机器人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