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户重入网识别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5140.5 | 申请日: | 2015-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24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康旗;赵广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陶敏;黄健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户 入网 识别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户重入网识别方法和装置,其中方法包括:采集第一通讯账号的网络数据信息,第一通讯账号的网络数据信息包括:第一通讯账号对应的第一网络应用账号;在用户特征数据库中查找第一网络应用账号对应的第二通讯账号;若存在与第一网络应用账号对应的第二通讯账号,获取第一网络应用账号在第二通讯账号使用过程中的权重值,根据权重值判断第一通讯账号对应的用户是否为重入网用户。从而实现识别周期短,识别过程简单、计算量小,且识别效率高的用户重入网识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重入网用户的甄别率,减少用户离网/重入网数量,优化运营商用户管理策略,减少运营成本支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重入网识别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业务的普及率提高,电信运营商获取新的有价值的移动用户的难度和成本都在增加,运营商通过推出各种营销策略吸引用户,但由于新增用户规模有限,不断加大营销力度,必然导致运营商之间以及运营商内部存量用户的流动,近年来各电信运营商均面临用户离网率居高不下的难题。运营商内部用户流动主要体现在:用户离网后又重新选择本运营商,尤其是一些用户离网和重入网时间间隔短暂,这种重入网用户带来的SIM卡和号码资源浪费、欠费上升等后果,直接造成运营商营销成本增加和业务收入下滑。因此,通过识别此类重入网用户,并对重入网用户的套餐及使用习惯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具体的营销策略建议,有效控制重入网用户比例,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一个课题。同时对重入网用户的识别为电信运营企业预测经营趋势,及时规避用户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提供较为准确的判断依据。
基于上述问题,运营商需要有效地识别重入网用户,以更好地分析用户重入网原因,优化商业管理策略,以减少用户离网/重入网现象,减少SIM卡和号码资源浪费,减少运营成本支出。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识别重入网用户的方法及其问题:
(1)基于用户资料识别,例如身份证号码、用户姓名、家庭地址等用户资料。缺点:运营商客户管理系统中的用户资料不完善。
(2)基于通话记录:具体为根据用户的通话记录,将新入网用户的话单特征与在网用户的话单特征进行比对分析,找到新入网用户与在网用户间的相似度,以确定该新入网用户是否为重入网用户。但是,对于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频繁联系人之间的交互方式逐渐从电话、短信沟通形式向即时通讯、社交聊天等网络交互形式转变,这就造成现有技术中通过搜集通话记录进行比对需要等待新入网用户通话记录话单形成,且一份有规律的话单形成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该识别方法的识别周期长,且识别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户重入网识别方法和装置,基于用户的网络数据信息,建立用户特征数据库,有效分析用户的通讯账号与网络应用账号间的关联性,实现了识别周期短,识别过程简单、计算量小,且识别效率高的用户重入网识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重入网用户的甄别率,减少用户离网/重入网数量,优化运营商用户管理策略,减少运营成本支出。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户重入网识别方法,包括:
采集第一通讯账号的网络数据信息,所述第一通讯账号的网络数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通讯账号对应的第一网络应用账号;
在用户特征数据库中查找所述第一网络应用账号对应的第二通讯账号;若存在与所述第一网络应用账号对应的第二通讯账号,获取所述第一网络应用账号在所述第二通讯账号使用过程中的权重值,根据所述权重值判断所述第一通讯账号对应的用户是否为重入网用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户重入网识别装置,包括:
第一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第一通讯账号的网络数据信息,所述第一通讯账号的网络数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通讯账号对应的第一网络应用账号;
查找模块,用于在用户特征数据库中查找所述第一网络应用账号对应的第二通讯账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51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