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伸缩式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5954.9 | 申请日: | 2012-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88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发明(设计)人: | 森山诚一;三原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6 | 分类号: | B62D1/16;B62D1/184;B21D53/8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朱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 转向 装置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2年1月24日、申请号为201280000038.8、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2/051475、发明名称为“转向柱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伸缩式转向装置的转向柱装置,该伸缩式转向装置具有用于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伸缩功能。
背景技术
如图46所示,机动车用的转向装置构成为:方向盘1的旋转传递向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该输入轴3的旋转,推拉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4,从而赋予前车轮一定的转向角。方向盘1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该转向轴5以沿轴向贯穿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转向柱6。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通用联轴器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另一通用联轴器9与输入轴3连接。
在这样的转向装置中,目前公知有如下机构:用于根据驾驶员的身体和驾驶姿势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用于调节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为了构成倾斜机构,将转向柱6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身10以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枢轴11为中心进行摆动位移。另外,为了构成伸缩机构,转向柱6采用使外柱13和内柱14呈伸缩状伸缩自如地组合的构造,转向轴5采用如下构造:使外轴(外管)15和内轴16通过花键卡合等而组合,使扭矩传递自如且伸缩自如的构造。并且,将固定于转向柱6的靠后端部分的位移侧支架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支承于车身10的固定侧支架12进行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位移。另外,宽度方向是指车身的宽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另外,前后方向是指车身的前后方向。另外,在图示的例中,电动机17作为辅助动力源安装于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用于谋求降低操作方向盘1所需要的力。
在包括倾斜机构、伸缩机构的转向装置中,需要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并能够将方向盘1固定于调节后的位置的构造。图47及图48图示了日本特开2001-322552号公报所公开构造,即,利用调节杆18使杆状构件19旋转,由此,在使凸轮装置20的轴向尺寸扩大或缩小的同时,使凸轮构件21摆动位移。在该构造中,根据凸轮装置20的扩张或收缩,固定于外柱13a的位移侧支架22能够相对于固定侧支架12a卡定或脱离。另外,根据凸轮构件21的摆动位移,能够切换内柱14a能否相对于外柱13a进行相对移动。
构成这样的转向装置的转向柱6a的外柱13a和内柱14a以外柱13a的靠前端部分的内周面与内柱14a的靠后端部分的外周面能够沿轴向相对位移的状态在全周范围内嵌合。另外,在制造外柱13a时,首先,通过铝压铸(aluminium die cast)加工方法形成外柱主体。之后,对该外柱主体的内周面实施切削加工而精加工。另一方面,位移侧支架22以与外柱13a独立的方式形成,且通过焊接一体地结合固定于外柱13a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需要高精度地精加工外柱13a的内径,存在为此所需要的切削加工麻烦、加工成本高这样的问题。另外,外柱13a的内周面和内柱14a的外周面在全周范围内嵌合,因此若外柱13a的内径精度不够,则发生倾斜接触,还存在无法将内柱14a稳定地保持在外柱13a的内径侧这样的问题。
图49表示日本特开2008-302751号公报所公开的构造,即,在外柱13b的内周面中的与内柱14a的外周面重叠的部分的圆周方向多个部位,形成有自该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隆起部23,这些隆起部23的顶端部(径向内侧端部)与内柱14a的外周面抵接。在该构造中,在外柱13b的内周面中,仅对隆起部23的顶端部实施拉削加工等切削加工即可,因此能够谋求降低加工成本。
在制造外柱13b时,首先,通过铝压铸加工方法、液压成形(hydroform)加工方法等形成外柱主体。之后,对该外柱主体的内周面中的、与内柱14a的外周面重叠的部分的圆周方向多个部位(在图示的情况下为11个)实施锻造加工及拉削加工,形成自外柱13b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隆起部23。但是,在该情况下,形成外柱13b的方法和形成隆起部23的方法不同,因此无法避免加工麻烦、加工成本增高的问题。
另外,为了使内柱14a不发生倾斜接触或晃动地稳定地支承于外柱13b的内径侧,期望所有的隆起部23与内柱14a的外周面之间的抵接状态相同。但是,对多个隆起部23实施用于使抵接状态相同的加工麻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59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主跟随车辆航向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