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染土壤修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6504.1 | 申请日: | 2015-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82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何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09C1/10 | 分类号: | B09C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46 | 代理人: | 魏秀莉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土壤 修复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染土壤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土壤污染按照污染成分可以划分为无机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包括酸、碱、重金属以及砷、硒等非金属化合物造成的污染;有机物污染包括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等造成的污染。
按照受污染土地的类型可以将土壤污染划分为工业场地污染、油气田污染、矿区污染、耕地污染。有时也将土壤污染造成的地下水污染纳入土壤污染范畴。
工业和农业粗犷式发展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从工业污染角度看,土壤无机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冶炼厂、排放厂、农药厂等工业工厂的废物排放;非金属砷和硒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和电子工业等;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石油化工行业及农药。从农业土壤污染角度看,化肥的过度使用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针对上述的土壤污染种类,有多种修复手段,其中有一种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与传统的土壤填埋场相比,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增加了渗滤液回灌系统,改造了渗滤液收集系统、填埋气收集系统,它除了具有一般土壤填埋场的贮留功能外,还通过有目的控制手段,为微生物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使整个填埋场变成了一个“反应堆”,从而加速了填埋土壤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加快了填埋土壤的稳定化过程,使土壤的稳定化过程从20-30年缩短至3-5年,从而避免了封场后的长期监管和维护,使填埋场同时具有贮留、隔断污染、生物降解和资源恢复等多个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污染土壤修复系统。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包括由待修复土壤构成的填埋层,所述填埋层上部为硝化区,所述硝化区内通入大气作为好氧区,所述填埋层下部为反硝化区,所述反硝化区密封作为缺氧区,所述反硝化区底部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向外连通输水管路,所述输水管路连通调节池的出水口,所述调节池上设有两个进水口,其中一个进水口连通水泵,另一个进水口连通渗滤液收集管,所述渗滤液收集管连通三相分离器,所述三相分离器设置于硝化区顶部一侧,所述硝化区顶部另一侧设有出水管路。
进一步的,所述硝化区内部向反硝化区形成有浓液回流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浓液回流通道与输水管路中的液体一起流入反硝化区底部,使底部缺氧区呈流化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将好氧环境和厌氧环境相结合形成一种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好氧硝化区进行硝化和有机物的氧化,厌氧反硝化区进行反硝化和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处理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流程工艺框图。
图中标号说明:1、硝化区,2、反硝化区,3、进水口,4、输水管路,5、调节池,6、水泵,7、渗滤液收集管,8、三相分离器,9、出水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参照图1所示,一种污染土壤修复系统,包括由待修复土壤构成的填埋层,所述填埋层上部为硝化区1,所述硝化区1内通入大气作为好氧区,所述填埋层下部为反硝化区2,所述反硝化区2密封作为缺氧区,所述反硝化区2底部设有进水口3,所述进水口3向外连通输水管路4,所述输水管路4连通调节池5的出水口,所述调节池5上设有两个进水口,其中一个进水口连通水泵6,另一个进水口连通渗滤液收集管7,所述渗滤液收集管7连通三相分离器8,所述三相分离器8设置于硝化区1顶部一侧,所述硝化区1顶部另一侧设有出水管路9。
所述硝化区1内部向反硝化区2形成有浓液回流通道。
所述浓液回流通道与输水管路4中的液体一起流入反硝化区2底部,使底部缺氧区呈流化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未经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65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