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城市道路暴雨径流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6833.6 | 申请日: | 2015-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549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王书敏;谢云成;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文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18;E03F5/04;E03F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216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城市道路 暴雨径流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专利属于城市环境规划、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泥砂的源头/传输过程控制。
背景技术
城市暴雨径流冲刷引起的城市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道路交通负荷大,占地面积多,其面源污染负荷的产生强度远大于屋面、广场等不透水下垫面,已成为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的主要贡献体(王书敏.山地城市面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同时,研究证明,固体形态是城市道路暴雨径流中有机物、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的主要赋存形态(王书敏, 何强, 艾海男, 潘伟亮, 智悦, 王静. 山地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特性及控制对策[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6(5):1445-1450.),溶解性氮是氮素的主要赋存形态(何强,彭述娟,王书敏,王振涛.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氮赋存形态分布特性及控制技术[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34(5):147-153),因此,强化城市道路暴雨径流净化效率非常必要。针对这种情况,本专利提出了一种城市道路暴雨径流净化装置,为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的源头控制提供了依据。
发明内容
本专利根据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的水质特性,针对道路暴雨径流高效净化的迫切需求,提出一种城市道路暴雨径流净化装置。该装置除砂效率高,脱氮效率高,应用方式灵活,尤其是对小颗粒泥砂和氮素的去除效率有了进一步提升,可广泛布设于城市道路的雨水口下部,实现道路暴雨径流的就地高效净化。
本发明专利的技术方案如下:
城市道路暴雨径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由竖流井(2)、上流井(11)和生物净化装置(23)三部分组成,竖流井(2)和上流井(11)之间通过底部连接孔(12)相连,生物净化装置(23)和上流井(11)通过不锈钢筛网(13)相连;不锈钢筛网(13)孔径2mm,长1.0米,高0.3米,底部标高与过滤层(7)顶部相同。
城市道路暴雨径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竖流井(2)深3.0米,长宽均为1.0米;上流井(11)深2.0米,长宽均为1.0米;上流井(11)顶部标高低于竖流井(2)0.5米;竖流井(2)由雨水篦子(1)、消能筛(3)、砂斗(4)组成,其中,砂斗(4)深0.5米,四边倾角为60°,砂斗(4)顶部安装砂位感应器(9),底部安装潜污泵(10)。
城市道路暴雨径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消能筛(3)为倾角45°的三层不锈钢筛网,每层筛网之间垂向间隔10cm,从上往下筛孔尺寸依次减小,第一层筛网筛孔尺寸为10mm,第二层筛网筛孔尺寸为5mm,第三层筛网筛孔尺寸为1mm;第一层筛网下端与连接孔(12)顶部标高相同,且与连接孔(12)顶部保持10cm水平距离;第三层筛网下端与连接孔(12)底部标高相同,且与连接孔(12)底部保持10cm水平距离。
城市道路暴雨径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孔(12)与砂斗(4)顶部相连,为高20cm,宽1.0米的矩形结构。
城市道路暴雨径流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流井(11)由清水区(8)、过滤层(7)、配水区(6)、两相分离区(5)四部分组成,且上流井(11)底部是倾角30°的斜体结构,斜体底部与连接孔(12)底部相连;清水区(8)深0.5米;过滤层(7)深0.5米,由粒径30mm的石灰石组成;配水区(6)深10cm;两相分离区(5)深0.5米,由5层倾角45°的不锈钢三角板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文理学院,未经重庆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68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置浮动件的污水提升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给排水集成模块及建筑的给排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