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稻麦秸秆集中耕埋还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8641.9 | 申请日: | 2015-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6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魏亚凤;杨美英;李波;汪波;薛亚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B79/00 | 分类号: | A01B79/00;A01B79/02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永通专利事务所 32100 | 代理人: | 葛雷 |
地址: | 226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麦秸 集中 还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麦秸秆集中耕埋还田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不断追求作物的高产是很多农业科学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如何提高土壤肥力、实现作物的高产,需要农业科学研究者不断研究探索;常规的栽培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土壤肥力、实现作物高产的稻麦秸秆集中耕埋还田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稻麦秸秆集中耕埋还田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
(1)稻麦秸秆集中疏理:收获水稻或小麦时将水稻秸秆或小麦秸秆粉碎,并按每相隔300cm~400 cm宽度,将秸秆集中疏理到50cm左右宽幅中,使田间呈300cm~400 cm露地带、50cm秸秆带相间式的分布;
(2)稻麦秸秆深耕还田:用深耕犁在秸秆带进行深翻,耕翻深度≥30cm;将稻秸秆或麦秸秆进行耕翻深埋;
(3)浅耕土壤并整平:对土壤进行浅层耕耙,耕耙深度在8-12cm,通过浅旋或是浅耙耕作措施整平土壤;
(4)稻麦播栽:将麦或稻播种或栽植在300cm~400 cm宽的无秸秆区,麦或稻播种或栽植后,田间呈300cm~400 cm麦或稻种植带、50cm空幅带相间式的分布;在不防碍田间植保或施肥机械行走的情况下,在50cm宽的秸秆集中耕埋带的两边也可播或栽1行麦或稻,但空幅带不低于35cm;
(5)田间管理:稻或麦生长过程中,空幅带用于田间植保、施肥管理走道,便于机械化管理;在水稻断水搁田期,在空幅带理出宽20cm、深10cm~15 cm的稻田排水沟,便于田间快速排水晒田和水稻成熟期的排水防湿。
本发明的优点:一是稻麦秸秆集中耕埋还田,有利于控制秸秆所带的病菌和虫卵在田间传播与为害;二是稻麦种植在没有深耕过、且无秸秆还田的地块,使得稻麦根层土壤具有较高的肥力,有利于壮蘖早发促高产;三是秸秆集中耕埋还田能够显著降低机械能耗,秸秆深耕带逐年合理轮换,能够加深土壤耕作层,提高土壤肥力;四是能够实现秸秆疏理与集中耕埋、播(栽)、田间植保与施肥等管理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特别预留空幅带用作机械作业走道,更利于农田规模化经营后稻麦的全程机械化生产。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稻麦秸秆集中耕埋还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稻麦秸秆集中疏理:收获水稻或小麦时将水稻秸秆或小麦秸秆粉碎,并按每相隔300cm~400 cm宽度,将秸秆集中疏理到50cm左右宽幅中,使田间呈300cm~400 cm露地带(无秸秆覆盖区)、50cm秸秆带(秸秆集中堆施区)相间式的分布;
(2)稻麦秸秆深耕还田:用深耕犁在秸秆带进行深翻,耕翻深度≥30cm;将稻秸秆或麦秸秆进行耕翻深埋;
(3)浅耕土壤并整平:对土壤进行浅层耕耙,耕耙深度在8-12cm,通过浅旋或是浅耙耕作措施整平土壤;
(4)稻麦播栽:将麦或稻播种或栽植在300cm~400 cm宽的无秸秆区,麦或稻播种或栽植后,田间呈300cm~400 cm麦或稻种植带、50cm空幅带相间式的分布;在不防碍田间植保或施肥机械行走的情况下,在50cm宽的秸秆集中耕埋带的两边也可播或栽1行麦或稻,但空幅带不低于35cm;
(5)田间管理:稻或麦生长过程中,空幅带用于田间植保、施肥管理走道,便于机械化管理;在水稻断水搁田期,在空幅带理出宽20cm、深10cm~15 cm的稻田排水沟,便于田间快速排水晒田和水稻成熟期的排水防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86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草皮修剪机
- 下一篇:玉米小麦两用免耕施肥播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