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安全存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510191689.5 | 申请日: | 2015-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14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刘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汇智远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08;H04L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杨春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安全 存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云安全,特别涉及一种云数据安全存储方法。
背景技术
云存储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形式以其弹性配置、按需购买、易于维护等优点成为众多组织的存储选择。然而在云存储模式下,数据脱离了用户的控制范围,这引起了用户对服务器可靠性以及数据安全性的担忧。举例而言,随着智慧医疗的发展,基于云计算的医疗平台被医疗机构广泛使用,医学和医疗中产生的敏感数据需要保证存储安全,此时密文访问控制是云存储模式下提高医务工作者数据机密性和实现细粒度访问控制的重要方法。在人员规模庞大且部门内部人员对资源的访问权限基本一致的组织中,如果依然将每个用户作为单独的访问控制单元会浪费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高安全级别数据可能存在频繁的权限更新操作,此时数据拥有者需从服务器取回数据和密钥密文并更新上传到服务器,并分发新密钥给用户,显然数据再次加密和密钥重新生成给数据库端带来了严重的性能开销,降低系统整体处理效率。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庞大用户规模下高安全数据频繁策略更新给数据库端带来的密钥管理和数据更新性能开销是密文访问控制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支持动态策略的方案中密钥索引树虽然有效减少了部分权限更新的代价,但用户的密钥维护量代价依旧很高,同时在权限更新情况下,高安全级别数据的更新依然需要由数据库端完成,并未安全且有效地减少数据管理的代价。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数据安全存储方法, 包括:
在密钥索引树中上将资源和用户分别归类为资源组和角色,利用密钥运算机制保护节点密钥及文件加密密钥,将再次加密任务从数据库端转移到服务器执行,数据库端只维护新生成密钥的任务。
优选地,在所述将资源和用户分别归类为资源组和角色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利用基于鉴权的密钥运算方法构建索引树架构,并为用户分配唯一的角色密钥,构建基于密钥运算的密钥索引树,所述密钥索引树中,对于父节点vi与子节点vj的密钥ki和kj,生成鉴权Ti,j=kj⊕h(ki),其中⊕为异或操作,h为一个单向Hash函数,以使任何持有父节点密钥ki的用户,利用计算获得h(ki),并通过计算kj=h(ki)⊕Ti,j获得子节点vj的密钥kj。
优选地,所述再次加密用于将文件密钥再次加密代价转移到服务器执行,更新叶节点非对称密钥加密的文件密钥;文件密钥密文长度不随文件再次加密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使服务器在执行再次加密的过程中无法获取明文的相关信息;
所述再次加密的公式如下:
k’f(gb mod P)r mod P=kf(ga mod P)rmod P kf/k’f(gr mod P)a-b,
式中,P为大素数、Z*p为模P的乘法循环群,g为循环群Z*p生成元,kf,k’f为密钥明文信息,参数a,b,r满足条件1≤a,b,r≤P-2,其中a,b为私钥,r为加密随机参数,其中k’f(gb mod P)r mod P,kf(ga mod P)r mod P为加密kf,k’f所得到的密文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均为gr mod p;用公钥ga mod P所加密的kf密文转换成使用公钥gb mod P加密k’f所得到的密文;再次加密密钥公式为
rk=kf/k’f(gr mod P)a-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汇智远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汇智远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916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检测撞库攻击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新型网络安全保护系统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