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分辨率可植入式微振动监测实施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195199.2 | 申请日: | 2015-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81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胡明祎;马新生;娄宇;邢云林;秦敬伟;王延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01H11/06 | 分类号: | G01H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4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分辨率 植入 式微 振动 监测 实施 方法 | ||
1.一种高分辨率可植入式微振动监测实施方法,包括MEMs传感器和数据采集配置模块实施阶段,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微振动控制工程中的精密仪器及设备待监测部位,选择并检查传感器,然后进行传感器植入位置确定,并对传感器的质量、体积对被监测对象动力特性影响进行评估;
步骤二,植入方式确认,主要采用双面贴胶的方式将MEMs传感器初步粘在待测对象上方,同时确保传感器和此采集模块之间的数据线,以及和供电模块之间的电线布设畅通,可以通过绝缘胶带或卡套将线与结构固定在一起;
步骤三,确认传感器和采集系统的组配方式,确认后,采取各自对应连接及布置模式;
步骤四,对传感器进行调平,可以通过调平水准进行调平,调平后对传感器进行二次粘结固定;
步骤五,对数据采集模块和电源模块封装外壳进行固定位置确定,并经过评估确认无误后进行初步固定;
步骤六,集线器和布线槽定位,对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之间的距离、线路对待检测对象不会产生不利影响进行评估并确认后,进行定位和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分辨率可植入式微振动监测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EMs传感器选择MEMs电容加速度拾振器,其长、宽和高均为20mm,重量为0.01千克,最高振动拾振分辨率为2x10-6g,有效拾振频带宽度为0-200Hz。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分辨率可植入式微振动监测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EMs传感器选择MEMs封装拾振器,并选取NI系列外方式数据采集开发集成模块,结合高速存储技术,利用交直流电源转换器和集成电路模板,其整套传感技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单组或多组传感器,另一部分为数据采集和电源,经过封装后,配置自主开发数据处理分析软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分辨率可植入式微振动监测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和采集系统的组配方式选择一拾一采,即一套采集系统配置一台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分辨率可植入式微振动监测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和采集系统的组配方式选择多拾一采,即一套采集系统配置多台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分辨率可植入式微振动监测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如果传感器不能调平,则进入步骤一。
7.一种高分辨率可植入式微振动监测实施方法,还包括数据采集、调试及供电模块实施阶段,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进行采集物理量设置,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
步骤二,检查并确认数据线连接有效性,包括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连接线、数据采集和存储模块连接线,以及存储模块和无线网卡之间卡槽是否连接;
步骤三,确认系统供电方式,选择分部供电方式或集成供电方式;
步骤四,检查各电源连接方式有效性,通过局部电源开关打开,检查指示灯有效性判断;
步骤五,确认存储模块连接有效性,并确认存储模块作业功能完整,通过外部数据线连接存储设备和读取显示设备进行检验;
步骤六,确认无线网卡连接有效性;
步骤七,接通电源,观察各装置指示灯是否显示正常,并打开和数据采集模块直接连接的电脑设备上的软件平台,并进行相应的IP地质调试,并对数据采集参数进行设置;
步骤八,进行监测数据初步采样,采样完毕后,对采样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估,经确认有效后,停止采样;
步骤九,确认数据存储模块和网卡的有效性;
步骤十,所有确认工作完毕后,对最终的数据采集及供电模块进行最后一步的封装,并进行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分辨率可植入式微振动监测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参数包括直接采集物理量、采样频率、通道数目、放大系数或增益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分辨率可植入式微振动监测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部供电方式,指针对不同元器件,采用不同参数的交直流电源开关进行连接供电,所述集成供电方式,指利用专用供电转换集成模块,进行二次设定,将其与各元器件一一对应连接起来。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一种高分辨率可植入式微振动监测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供电方式中进一步设置有锂电池,所述锂电池与数据存储模块和无线网卡模块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未经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9519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