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软岩大变形隧道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01186.1 | 申请日: | 2015-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7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谢永利;张玉伟;翁效林;李又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10;E21D20/00;E21D11/1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6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岩大 变形 隧道 支护 体系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软岩大变形隧道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隧道径向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超前支护、初期支护、防水层(5)和二次衬砌(7),所述初期支护包括沿隧道径向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加长锚杆(1)、初喷层(2)、钢拱架(3)和复喷层(4);
所述的初期支护内初喷层(2)与钢拱架(3)之间还设置有钢筋网(11),钢筋网(11)的网格间距为20×20cm,所述初喷层(2)厚度≥40mm;
所述钢拱架(3)采用工字钢拼接而成,单榀钢拱架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纵向相邻钢架之间采用纵向连接筋(9)连接;且在隧道上台阶和拱脚处分别加设上台阶锁脚锚杆(6)和拱脚锁脚锚杆(8),所述上台阶锁脚锚杆(6)和拱脚锁脚锚杆(8)与钢拱架(3)焊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岩大变形隧道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超前支护由超前小导管(10)注浆形成,超前小导管(10)在隧道掌子面处拱顶120°范围内沿隧道轴向设置,超前小导管(10)环向间距为30-50cm,外插角为3-5°,长度为6-8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岩大变形隧道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长锚杆(1)采用自进式注浆锚杆,锚杆长度为3-5m,沿隧道环向设置,间距为50-10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岩大变形隧道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次衬砌(7)采用素混凝土整体浇筑而成,厚度≥50cm。
5.一种软岩大变形隧道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首先在隧道掌子面处拱顶120°范围内沿隧道轴向施作超前小导管(10),超前小导管(10)环向间距为30-50cm,外插角为3-5°,长度为6-8m;
2)超前小导管(10)施工完成后,通过超前小导管(10)对围岩进行注浆加固,注浆浆液采用水泥-水玻璃混合液,注浆压力采用0.5-0.8Mpa;
3)采用预留核心土法开挖上台阶环形部分,完成后立即施作加长锚杆(1),并进行初喷初喷层(2),初喷层(2)施作完毕后悬挂钢筋网(11),然后架设钢拱架(3)的上台阶部分,完成后通过纵向连接筋(9)使其与前一榀钢拱架连接成为承载整体,上台阶脚处打入上台阶锁脚锚杆(6),并将上台阶锁脚锚杆(6)与钢拱架(3)焊接连接,最后施作复喷层(4);
4)开挖核心土部分;
5)开挖下台阶左侧部分,立即施作加长锚杆(1),拱脚处打入拱脚锁脚锚杆(8),喷射初喷层(2),然后施作钢拱架(3)的下台阶部分,使其与上台阶部分钢拱架(3)通过螺栓连接,并使钢拱架(3)与拱脚处的拱脚锁脚锚杆(8)焊接连接,喷射复喷层(4);
6)然后开挖下台阶右侧,施工步骤同下台阶左侧;
7)开挖仰拱部分,并施作仰拱处的钢拱架(3),使其形成闭合承重环;
8)在复喷层(4)表面敷设防水层(5),并使用土工布防护;
9)最后整体浇筑二次衬砌(7);
10)重复步骤1-9,进行隧道持续开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软岩大变形隧道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长锚杆(1)采用自进式注浆锚杆,锚杆长度为3-5m,沿隧道环向设置,间距为50-100c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软岩大变形隧道支护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网(11)的网格间距为20×20cm,所述初喷层(2)厚度≥4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0118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矿井巷道钢筋砼支柱的制作方法
- 下一篇:十字顶管施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