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通工具用座椅框架的弹簧构件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02579.4 | 申请日: | 2015-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49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松井隼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72 | 分类号: | B60N2/7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高培培,车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通工具 座椅 框架 弹簧 构件 安装 结构 | ||
在2014年4月25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091102的包括说明书、附图及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作为参照而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交通工具用座椅框架上安装支承就座者的弹簧构件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交通工具用座椅框架上,为了支承就座者而具备S弹簧等弹簧构件,相对于座椅框架进行定位并安装。在日本特开2002-225600记载的交通工具用座椅框架中,对于将左右一对侧框架之间连结的后管或前管的一部分通过液压成形加工进行扩径而设置大径部,使在S弹簧的终端设置的截面S字形的保持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抵接而卡止于座椅框架的大径部。
在日本特开2002-225600记载的技术中,使保持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抵接而卡止于在后管或前管的一部分上设置成保持器的宽度间隔的大径部之间。然而,也可以仅使保持器的宽度方向一端部抵接于大径部而将S弹簧卡止于后管或前管。当错误地采用后者的卡止方法时,成为误组装,无法发挥本来的S弹簧的功能而存在无法牢固地支承就座者的可能性。而且,对后管或前管的一部分实施液压成形加工而形成大径部的情况会增加加工工序而导致成本上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于后管或前管等的连接杆不实施特别的加工而将S弹簧等的弹簧构件不产生误组装地安装的弹簧构件安装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涉及一种弹簧构件安装结构,是利用连接杆将与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平行地延伸的一对侧框架之间连结的交通工具用座椅框架的弹簧构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簧构件对作为缓冲材料的垫体进行载置并支承,具有与所述连接杆卡合的卡合部,在所述侧框架与所述连接杆的连结部的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框架中央侧设置罩构件,该罩构件的一部分具有朝向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框架中央侧延伸至与所述连接杆接触或接近的位置的延长部,在该延长部的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框架中央侧的端部与所述卡合部抵接,进行所述弹簧构件的宽度方向定位而将所述弹簧构件安装于所述连接杆。
根据第一方案,弹簧构件通过罩构件的延长部的端部与连接杆抵接而进行定位。由此,弹簧构件与罩构件的延长部的端部抵接而抵接并卡合于连接杆的位置仅为1个,能够防止误组装。而且,无需实施在连接杆上设置扩径部等的特殊的加工,因此能够抑制成本上涨。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中,可以的是,所述延长部包含所述端部而以规定的长度与所述连接杆的外周面接触或接近地延伸。
根据第二方案,包含延长部的端部的规定的长度与连接杆的外周面接触或接近地延伸,因此即使从弹簧构件的卡合部承受宽度方向的力,延长部的变形也少,能够牢固地进行弹簧构件相对于连接杆的定位。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中,可以的是,所述弹簧构件具有对就座者的就座面的大致整个区域进行支承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所述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弹簧构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所述罩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框架的两侧的所述侧框架与所述连接杆的连结部,将所述弹簧构件从左右两侧进行定位。
根据第三方案,弹簧构件的卡合部设置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抵接于在两侧的侧框架与连接杆的连结部设置的罩构件的延长部而定位。由此,弹簧构件相对于连接杆的定位更可靠,能够进一步减少误组装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中,可以的是,所述延长部沿着载置在所述连接杆的上方的所述垫体未接触的所述连接杆的外周面延伸。
根据第四方案,在垫体与连接杆之间未夹持存在有罩构件的延长部,因此不会出现使就座者感到异物感等而乘坐感恶化的情况。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技术及工业意义通过参照附图而说明如下,其中,相同数字表示的相同的元素,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坐垫框架的从斜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坐垫框架的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坐垫框架的从后方观察的后视图。
图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弹簧构件的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坐垫框架的右侧的罩构件的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坐垫框架的左侧的罩构件的从斜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纺织株式会社,未经丰田纺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025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