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03117.4 | 申请日: | 201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05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梅原将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H01M2/16;H01M4/62;H01M10/0525;H01M4/139;H01M4/13;H01M4/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杨光军;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 ||
一种二次电池(100),具备正极集电体(221)、和涂敷于正极集电体(221)的至少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23)。而且,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具备被配置为与正极集电体(221)相对的负极集电体(241)、和涂敷于负极集电体(241)的至少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43)。另外,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形成有以覆盖正极活性物质层(223)或负极活性物质层(243)的至少一方(在此为负极活性物质层(243))的方式层叠具有绝缘性的树脂粒子而成的多孔质的绝缘层(245)。而且,该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在该绝缘层(245)的边缘具备树脂粒子熔融而成的熔融部(246)。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180066156.4、发明名称为“二次电池和电极片的切断装置”、申请日为2011年1月28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为2013年7月26日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和电极片的切断(切割)装置。
在此,本说明书中,所谓「二次电池」是指所有的能够反复充电的蓄电装置,是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的所谓的蓄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器等的蓄电元件的用语。
另外,本说明书中,所谓「锂离子二次电池」,是指利用锂离子作为电解质离子,通过在正负极间的与锂离子相伴的电荷的移动来实现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一般被称为「锂二次电池」的电池包含于本说明书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
背景技术
关于这样的二次电池,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在从正极和负极中选择的至少1个电极的表面粘接的多孔质电子绝缘层的二次电池。在此,多孔质电子绝缘层,含有微粒填料和树脂粘结剂,微粒填料是包含多个一次粒子连结固着而成的不定形粒子的粒子。在此,微粒填料可例举氧化钛(Titania)、氧化铝(Alumina)、氧化锆(Zirconia)、氧化钨。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在正极和/或负极的表面具有用于将正极和负极隔离的多孔性隔离件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此,隔离件含有交联树脂,具有充分的强度和对非水电解液的抗性。作为交联树脂,可例举从聚乙烯(PE)、聚丙烯(PP)、共聚聚烯烃、聚烯烃衍生物(聚氯乙烯等)、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甲酯等的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及其衍生物]、聚亚烷基氧化物[聚环氧乙烷(PEO)等]、氟树脂[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和它们的衍生物中选择的至少1种树脂、尿素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酰胺酰亚胺、聚酰亚胺等的交联物。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隔离件,为了提高其强度,也可以含有各种无机微粒。作为无机微粒,只要是电化学稳定并具有电绝缘性的无机微粒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例举氧化铁、SiO2(二氧化硅)、Al2O3(氧化铝)、TiO2、BaTiO3等氧化物粉末;氮化铝、氮化硅等氮化物粉末;硅、金刚石等共价结晶粉末;硫酸钡、氟化钙、氟化钡等的难溶性离子结晶粉末;蒙脱石(Montmorillonite);等等。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为了使电池具有关闭(shutdown)特性,使隔离件含有聚烯烃微粒等的、在80~150℃熔融的微粒。另外,作为构成这样的微粒的树脂,可列举例如PE、共聚聚烯烃、聚烯烃衍生物(聚氯乙烯等)、聚烯烃蜡、石油蜡、巴西棕榈蜡等的微粒。另外,作为共聚聚烯烃,可例示乙烯-乙烯基单体共聚物,更具体地例示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等)等。
另外,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将电极活性物质与粘合剂混合,调制电极形成用涂敷液,将该涂敷液涂敷于集电体后,使涂敷液干燥,形成在集电体上形成了含活性物质层的片状电极。另外公开了:片状电极其后被轧制,并被切断为规定的尺寸。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切条机(Slitter)装置,其在切断片状电极时,能够充分抑制集电体的切割屑熔合于上刃侧面,并且充分抑制集电体的切断面产生飞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031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