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BIM和GIS的变电站模型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10547.9 | 申请日: | 2015-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50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蔡钧;丁一波;王建军;吕征宇;李宾皑;周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上海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00 | 分类号: | G06F17/00;G06Q50/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地址: | 20000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bim gis 变电站 模型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BIM和GIS的变电站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待构建模型的变电站的电气设计范围;2)获取待构建模型的变电站的参数数据以及GIS图像信息;3)根据B/S网络架构建立基于BIM和GIS的三维线路设计平台;4)在基于BIM和GIS的三维线路设计平台中,通过变电站的参数数据进行BIM模型数据库的构建,并且根据GIS图像信息进行空间布局配置;5)通过结合空间布局配置和BIM模型数据库进行变电站整体模型构建,并且根据变电站整体模型进行展示、查询、检索、定位和安全管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方法先进、覆盖全面、提高效率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IM和GIS的变电站模型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并可利用数字模型对项目进行设计、建造及运营管理。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优化性、模拟性和信息综合性等特点。它正在引发建筑行业一次史无前例的彻底变革,实现了从传统二维绘图向三维绘图的转变,使建筑信息能更加全面、智能、直观地展现出来。
BIM技术最初源于三维建筑设计的需要,其应用最初主要面向民用建筑领域,缺乏针对基础市政工程,特别是电力设施等专业工程领域的全面应用。然而对电力系统设施的设计建设而言,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模型,科学管理电网系统设计建设流程是构建智能电网的重要前提。近些年来,BIM技术已经在一些重要的电力工程项目中成功应用,在我国的应用日趋成熟,目前已经在很多重要的大型电力工程项目中获得了成功应用,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国家电网企业馆项目、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容灾中心项目、天津永定河220kV变电站设计项目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国内电网三维模型的标准建设工作已经逐步开展,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始进行电网三维可视化模型相应行业、公司规范的组织编写工作。因此,BIM技术必将在未来的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快速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方法先进、覆盖全面、提高效率的基于BIM和GIS的变电站模型构建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BIM和GIS的变电站模型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待构建模型的变电站的电气设计范围;
2)获取待构建模型的变电站的参数数据以及GIS图像信息;
3)根据B/S网络架构建立基于BIM和GIS的三维线路设计平台;
4)在基于BIM和GIS的三维线路设计平台中,通过变电站的参数数据进行BIM模型数据库的构建,并且根据GIS图像信息进行空间布局配置;
5)通过结合空间布局配置和BIM模型数据库进行变电站整体模型构建,并且根据变电站整体模型进行展示、查询、检索、定位和安全管理。
所述的确定需要构建的变电站的电气设计范围的方法为以进线电缆头为起点至以出线电缆头为终点的范围。
所述的BIM模型数据库包括多个标准构件族,所述的标准构件族均由实际中的变电站组件参数建立。
所述的标准构件族包括变电站地下电缆线路模型库和地上变压器模型库,所述的变电站地下电缆线路库包括工作井模型、电缆沟模型、排管模型、电缆模型和附属结构模型,所述的地上变压器库包括集线器模型和变压器模型。
所述的步骤3)中的基于BIM和GIS的三维线路设计平台包括GIS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多个Ie客户端,所述的GIS服务器通过VPN网络与多个Ie客户端连接,所述的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局域网相互连接,所述的局域网与VPN网络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上海电力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国网上海电力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105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