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方式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15376.9 | 申请日: | 2015-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08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许倩斐;石若辉;吴赵盛;赵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上方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63 | 分类号: | G02F1/163;G02F1/153;G02F1/155;G09G3/3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郑汉康 |
地址: | 312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色 玻璃 驱动 方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能玻璃领域,尤其是一种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方式,通过改变导电条的形状结构、布置方式及电压驱动方式,获得均匀的有效驱动电压分布,极大的提高的电致变色玻璃的变色速度。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材料的变革与发展日新月异。每一次材料的革新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对功能性材料,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变色现象是指物质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对光的反应的改变,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可逆变色现象就是物质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改变颜色或复原。根据导致变色条件的不同,变色材料大致可分为三类:光致变色、电致变色、热致变色和溶剂致变色。电致变色就属于变色现象的一种,它具有广泛的用途。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极性和强度变化作用下,材料发生可逆的氧化或还原反应,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的稳定的变化。利用该性能制备的电致变色玻璃在电场作用下具有光吸收透过的可调节性,可选择性地吸收或反射外界的热辐射和内部的热的扩散,减少办公大楼和民用住宅在夏季保持凉爽和冬季保持温暖而必须消耗的大量能源。同时起到改善自然光照程度、防窥的目的。
电致变色玻璃一般由底层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离子传导层、离子存储层以及顶层导电层所构成,其结构也可以是底层导电层、离子存储层、离子传导层、电致变色层和顶层导电层。在电场作用下,离子存储层的离子经离子传导层进入电致变色层实现变色效应;加上反向电场,离子会离开电致变色层经离子传导层回到离子存储层从而实现褪色。比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3年3月13日公开了一份CN202794771U号专利,名称为一种电致变色玻璃,包括两片表面形成有氧化铟锡电极的玻璃,玻璃的氧化铟锡电极彼此相对并且之间留有填充区,其边缘采用填充胶胶合,在填充区内灌注双隐态液晶,双隐态液晶在电压的驱动下发生扭转。
随着电致变色玻璃在建筑材料上的应用,大面积电致变色玻璃的需求越来越突显。但是对于大面积电致变色玻璃,由于顶层导电层和底层导电层会消耗一定的电压降,故而存在着中间有效驱动电压不足而两边有效驱动电压太高的问题,使得电致变色玻璃的变色不均匀,整体变色速度缓慢,而且两边过高的有效驱动电压还会影响器件的使用寿命,电致变色玻璃面积越大,这个问题就越显著。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大面积的电致变色玻璃两边有效驱动电压太高,中间有效驱动电压不足,致使电致变色玻璃变色不均匀。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玻璃的驱动方式,通过改变导电条的形状结构、布置方式及电压驱动方式,缩短两电极导电条端部之间的电效应距离,改善电致变色玻璃上的有效驱动电压分布,从而使得大面积电致变色玻璃的变色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上方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上方电子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153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