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逻辑放大处理的偏压式指纹识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17200.7 | 申请日: | 2015-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60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刘霖;刘永;杨先明;张晓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摩米创新工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逻辑 放大 处理 偏压 指纹识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指纹识别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逻辑放大处理的偏压式指纹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包括身份标识物品鉴定(如钥匙、证件、ATM卡等)和身份标识知识鉴定(如用户名和密码)。但上述鉴定方法主要借助体外物,一旦证明身份的标识物品和标识知识被盗或遗忘,其身份就容易被他人冒充或取代。为了解决此问题,生物识别技术便应运而生,其通过将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性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特别的,指纹识别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指纹识别实际上是通过特定的数学算法来分析指纹特征,并判定两组指纹特征的相似度,其包括指纹特征分析和匹配两大过程。指纹图像是比较复杂的,它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图像的特征。因此在识别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运算和数据存储,其对处理器的处理功能以及运行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在指纹识别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湿手指,即出入人员手是湿的,这时指纹识别系统所能采集到的指纹信号比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指纹识别的精度,使指纹识别系统经常出现无法识别,或错误识别的情况,给人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的指纹识别系统在遇到湿手指时其识别精度不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逻辑放大处理的偏压式指纹识别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逻辑放大处理的偏压式指纹识别系统,由单片机,指纹信号采集模块,与单处理机相连接的预存储模块、无线发射模块、摄像机、报警器、三极管偏压处理模块,以及与三极管偏压处理模块相连接的电源模块,在指纹信号采集模块与单片机之间还设置有逻辑放大处理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的逻辑放大处理模块由放大器P1,放大器P2,三极管VT3,负极经电阻R12后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正极则作为该逻辑放大处理模块的一个输入极的极性电容C10,串接在放大器P1的正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3,P极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N极则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1,N极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P极则经极性电容C11后接地的二极管D9,N极经极性电容C12后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P极接地的二极管D10,一端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则与放大器P2的正极相连接的电阻R14,以及串接在放大器P2的正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5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基极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其集电极则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2的负极分别与二极管D9和二极管D10的P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P极作为该逻辑放大处理模块9的另一个输入极,且其与极性电容C10的正极一起形成该逻辑放大处理模块9的输入端;所述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则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一起形成该逻辑放大处理模块9的输出端。
所述的三极管偏压处理模块由电压检测电路,与电压检测电路相连接的偏压处理电路,以及与偏压处理电路相连接的变压电路组成。
所述的电压检测电路由场效应管Q,负极与场效应管Q的栅极相连接、正极则作为该电压检测电路的一个输入极的极性电容C1,负极与偏压处理电路相连接、正极则顺次经电阻R4和电阻R1后与场效应管Q的栅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2,正极与场效应管Q的源极相连接、负极则经电阻R2后与场效应管Q的栅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与电阻R2相并联的电阻R3,一端与场效应管Q的源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5组成;所述电阻R1和电阻R4的连接点与偏压处理电路相连接,场效应管Q的漏极与极性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极性电容C3的负极还与偏压处理电路相连接。同时,该极性电容C3的负极作为该电压检测电路(81)的另一个输入极,且其与极性电容C1的正极一起形成该电压检测电路(81)的输入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摩米创新工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摩米创新工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172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