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正方形栽插方式的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17699.1 | 申请日: | 2015-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237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邵玺文;李彦利;金峰;阮长春;耿艳秋;臧连生;韩康顺;张俊杰;时羽;孟令君;华霜;贾玉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6/00 | 分类号: | A01G16/00;A01G1/00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陈宏伟 |
地址: | 130118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正方形 栽插 方式 种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稻正方形栽插方式的种植方法,稍等现有水稻种植方法的改进,用于水稻综合生产,属于农业作物生产种植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旱育秧水稻秧苗均不带或很少带有分蘖,秧苗素质较弱,移栽后返青速度慢,生育进程明显延迟,易得病,成熟期有效穗数少。传统水稻移栽采用长方形或大垄双行等栽插方式进行,由于水稻群体空间立体结构上的差异,影响水稻群体通风、透光、温度和湿度分布,导致光温资源利用率较低,产量构成因素间不能协调发展,水稻病虫害严重,产量较低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水稻正方形栽插种植方法,克服了传统的秧苗素质差、抗病虫能力弱、有效穗数少和水稻群体对光温等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缺点。
本发明公开的水稻正方形栽插种植生产方法,其技术解决方案为旱育稀植精量少播培育大龄带蘖育秧;具体操作步骤包括:
1.每平方米耕地上播种量140-160g,秧龄38-42天,每个秧苗带有2-3个分蘖。
2.所述的耕地为株距和行距相等的正方形栽插方式,株行距为19.9cm-22.3cm,栽插密度为每平方米20-21穴,每穴插4苗;
3.插后24小时内覆水护苗促进返青;
4.移栽后采用常规的现代科学管理技术方法进行水稻田间管理。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显著提高了水稻秧苗素质,缩短了水稻返青时间,提高了秧苗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秧苗带蘖明显提高了水稻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优化了水稻群体结构、改善了水稻群体内通风、透光、温度和湿度分布等条件、增加了水稻群体对光温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水稻生长发育和物质运输与分配,协调了水稻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矛盾,促进了水稻增产。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实施步骤进一步描述本发明,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的前提下,对本发明所作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实现的任何改动或改变都将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实施例1
应用水稻品种通禾833,在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水稻所梅河口基地进行试验。将传统的旱育秧改为“旱育稀植精量少播培育大龄带蘖育秧”方法,即每平方米播种量降低到160 g,秧龄增加到38天,每个秧苗带有2个分蘖;将传统的长方形或者大垄双行的栽插方式,改为株距和行距都相等的正方形栽插方式,株行距为22.3cm×22.3cm,栽插密度为每平方米20穴,每穴插4苗;插后24小时立即覆水护苗促进返青;将本发明作为发明组。设对照组1为传统旱育秧播种量为300g/m2、不带分蘖,长方形栽插方式,栽插密度为每平方米20穴,每穴插4苗;对照组2为传统旱育秧播种量为300g/m2、不带分蘖,大垄双行栽插方式,栽插密度为每平方米20穴,每穴插4苗。于每年成熟期调查每小区50穴计算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按平均穗数取样法取5穴,考查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考查发明组正方形栽插方式种植效果,试验期为3年,即三次重复。
在同等条件下,采用本发明水稻秧苗素质明显提高,病虫害明显减轻,每百株秧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物质重分别增加10.1%和5.9%,根系数增加1.1条,分蘖数增加0.9;每公顷产量比传统栽插方式种植增产7.50%;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比常规栽插方式种植分别增加了7.55%,结实率增加6.75%。
表1梅河口市不同栽插方式间水稻产量性状差异对照表
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 水平上差异显著。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农业大学,未经吉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176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稻种植方法
- 下一篇:光强自适应调节的智能温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