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23402.2 | 申请日: | 2015-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84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05 |
发明(设计)人: | 金闯;杨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1/00 | 分类号: | B22F1/00;H01B1/22;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制备 导电 薄膜 纳米 分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银线分散液,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
背景技术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透明导电薄膜以及一些其他的透明导电材料应运而生。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透明导电膜是在玻璃、陶瓷等硬质材料上制备的,存在质脆、不易形变、质重等缺点,并且大尺寸玻璃等硬质材料不易制备,限制了透明导电膜的应用。并且其透明导电膜是由ITO等氧化物材料作为主体制备的。ITO制备的透明导电膜由于材料原因存在很多限制:首先,其制备的透明导电膜的平均电阻较大,且现有技术下无法得到降低;其次,ITO制备的透明导电膜不易形变,不能折叠;再次ITO的原材料稀缺,其价格昂贵,且制备ITO透明导电膜需要的仪器价格昂贵;而且,ITO制备的透明导电膜其尺寸只能达到12.5英寸。
与之相对的是,在有机柔性基材上制备的柔性透明导电薄膜,不仅具有相同的光电特性,而且具有许多独特优点,如可弯曲、不易破碎、质轻、可以制备各种尺寸、形状且可以卷对卷方式连续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便于运输。随着电子器件与电子产品朝轻便化方向发展,柔性透明导电薄膜终将取代硬质透明导电薄膜。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纳米银线作为导电添加材料在整个柔性材料中形成导电网络来制备柔性透明导电薄膜。但是纳米银线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原料,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包括在柔性透明导电薄膜中的分布不均匀以及纳米银线材料自身无法长期稳定,易团聚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其可以长期稳定储存,不沉降,不团聚,适用于量产,且在制备导电薄膜时,具有易分散等优点。
本案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材料:
纳米银线 2~4重量份;
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 8~10重量份;
水 100重量份;
其中,所述纳米银线的长径比为1100~1200;
所述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为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其数均分子量为2600~2800g/mol。
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其中,所述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丙烯含量为35~40wt%。
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其中,所述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丙烯含量为37~38wt%。
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其中,所述纳米银线的长径比为1150~1160。
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其中,还包括0.003~0.005重量份的氟化锂。
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其中,还包括1~3重量份的丙三醇和0.001~0.003重量份的四氢呋喃。
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其中,还包括0.001~0.003重量份的对硝基苯磺酸钾。
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其中,还包括0.001~0.003重量份的硼酸钠。
优选的是,所述的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其中,还包括0.0001~0.0003重量份的琼脂。
本发明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效果:
1)本案所涉及的纳米银线分散液性质稳定,可长期储存,不团聚,不沉降;
2)相溶性好,易分散于各类溶剂,在生产导电薄膜时,在具有一定粘度的体系中分散性能优异;
3)具备再分散能力,即使该分散液在超出保质期后,发生团聚,也易于再次悬浮分散于各类溶剂体系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本案提出一实施例的用于制备导电薄膜的纳米银线分散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材料:
纳米银线 2~4重量份;
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 8~10重量份;
水 100重量份;
其中,纳米银线的长径比为1100~1200;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为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其数均分子量为2600~2800g/mo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斯迪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234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