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壳聚糖和贻贝黏附蛋白复合膜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26283.6 | 申请日: | 2015-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627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林昌健;蒋平丽;潘金山;侯瑞青;孙岚;董士刚;陈成栋;梁建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D9/02 | 分类号: | C25D9/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聚糖 贻贝 黏附 蛋白 复合 金属表面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化合物,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壳聚糖和贻贝黏附蛋白复合膜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金属材料。然而,金属材料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不可避免会发生腐蚀,不仅浪费资源、能源,导致污染环境,甚至还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
金属材料的腐蚀虽然不可避免,但仍可采取某些防腐蚀手段控制和减缓金属材料的腐蚀。表面防蚀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多的防腐蚀技术之一。然而,一般常规的表面处理技术由于必须采用强酸强碱或有毒处理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往往都存在着潜在的危害。
壳聚糖是从虾、蟹壳中提取的一种可降解吸收的天然氨基多糖,是一种广谱抗菌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粘合性和无毒性,它既具有类似纤维素的结构,又具有类似人类骨胶原组织的生物、化学性质,因此其生物活性极高。目前壳聚糖已被作为缓蚀剂和表面成膜剂应用于防腐蚀领域;另外,壳聚糖也常与钙磷盐共沉积在镁或镁合金表面制备仿生膜层,降低镁或镁合金的降解速度,提高该金属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天然贻贝类蛋白(MAP)是一种从贻贝足丝中提取出来的黏附蛋白,该蛋白质因富含多巴胺(DOPA)而具有极强的黏附性能。贻贝类蛋白可广泛地黏附到各种物质表面,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可用作生物胶黏剂,不仅对人体无毒害作用,而且能够加快伤口的愈合。利用壳聚糖和贻贝蛋白对金属材料表面进行处理,可得到绿色、结合力好、防腐效果好的复合膜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解决现有金属材料防腐处理对环境的不友好性,操作简单、易行,且对环境友好,可增强材料的抗蚀性能的基于壳聚糖和贻贝黏附蛋白复合膜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步骤为:将待处理的金属材料表面进行逐级打磨,超声清洗,吹干,再采用电沉积使壳聚糖和贻贝黏附蛋白在金属材料表面形成复合膜层。
所述电沉积的具体方法可为:将壳聚糖加入到壳聚糖缓冲溶液中形成壳聚糖溶液;将贻贝黏附蛋白加入到贻贝黏附蛋白缓冲溶液中形成贻贝黏附蛋白溶液;将待处理的金属材料依次浸入壳聚糖溶液和贻贝黏附蛋白溶液中进行电沉积,干燥后即在所述金属材料表面形成复合膜层。
在金属材料表面形成复合膜层后,可多次重复电沉积步骤,以形成多重复合膜层。
复合膜层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可通过调节沉积时间、沉积次数、沉积电流或电位大小等进行控制。
所述壳聚糖缓冲溶液可采用醋酸缓冲溶液等;所述贻贝黏附蛋白缓冲溶液可采用柠檬酸缓冲溶液、柠檬酸盐缓冲溶液、磷酸缓冲溶液、磷酸盐缓冲溶液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壳聚糖缓冲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可为0.1%~5%,所述贻贝黏附蛋白缓冲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可为0.1%~5%。
所述壳聚糖溶液中壳聚糖的质量浓度可为0.05~5mg/mL,pH值为4~6;所述贻贝黏附蛋白溶液中贻贝黏附蛋白的质量浓度可为0.01~100mg/mL,pH值为4~9;所述pH值可采用常规的碱性溶液调节,所述碱性溶液可采用氢氧化钾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等。
所述壳聚糖溶液中壳聚糖的脱乙酰度为85%~95%。
所述电沉积包括恒电流沉积和恒电位沉积,恒电流沉积中所用沉积电流可为-0.001~-100mA/cm2,恒电位沉积电位为-1~-100mV。
所述电沉积的时间可为5min~1h。
所述干燥可采用自然晾干或在50~100℃受热处理10min~1h。
所述复合膜层中贻贝蛋白膜层和壳聚糖膜层的先后顺序和次数不予限定。
所述金属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钢、碳钢、不锈钢、铝、铝合金、锌、锌合金、铜、铜合金、医用钛、钛合金、镁、镁合金等;优选镁或镁合金等。
所述超声清洗可采用无水乙醇超声清洗5~10min。
所述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可为85%~95%。
所述贻贝粘附蛋白是由至少一种Mefp-1、Mefp-2、Mefp-3、Mefp-4、Mefp-5和Mefp-6组成的蛋白质;优选Mefp-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262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