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用电器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27140.7 | 申请日: | 2015-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09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韩勇;崔振亚;李攀;蔺春明;杨东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14 | 分类号: | H02J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张金玲,吴兰柱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用电 控制 方法 控制系统 | ||
1.一种汽车用电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检测蓄电池的电量;
步骤S2:根据所述蓄电池的电量,控制第一级用电器、第二级用电器,第三级用电器的关闭,并发出提示信号;
步骤S3:根据所述提示信号,判断是否开始给所述蓄电池充电;
步骤S4:判断所述蓄电池是否开始充电;
步骤S5:若所述蓄电池开始充电,记录充电时间,并检测所述蓄电池电量;
步骤S6:根据所述蓄电池电量和所述充电时间,判断是否停止充电,并控制所述提示信号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电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示信号包括一级提示、二级提示和三级提示;所述步骤S2包括
步骤S21:若所述蓄电池的电量小于第一预设电量且大于等于第二预设电量,关闭所述第一级用电器,发出所述一级提示;
步骤S22:若所述蓄电池的电量小于所述第二预设电量且大于等于第三预设电量,关闭所述第一级用电器和所述第二级用电器,发出所述二级提示;
步骤S23:若所述蓄电池的电量小于所述第三预设电量,关闭所述第一级用电器、所述第二级用电器和所述第三级用电器,发出所述三级提示;
所述第一预设电量大于所述第二预设电量,所述第二预设电量大于所述第三预设电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电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
步骤S31:若为所述一级提示,发出建议充电或者关闭所述第二级用电器和所述第三级用电器的信号;
步骤S32:若为所述二级提示发出建议充电或者关闭所述第三级用电器的信号;
步骤S33:若为所述三级提示,发出必须充电的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用电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包括
步骤S61:若所述蓄电池的电量大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电量且小于所述第二预设电量的所述充电时间大于第三时间,关闭所述三级提示,发出所述二级提示;
步骤S62:若所述蓄电池的电量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电量且小于所述第一预设电量的所述充电时间大于第二时间,关闭所述二级提示,发出所述一级提示;
步骤S63:若所述蓄电池的电量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电量的所述充电时间大于第一时间,关闭所述一级提示。
5.一种汽车用电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蓄电池的电量;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用电器的关闭及打开,并控制所述蓄电池是否充电,所述用电器包括第一级用电器、第二级用电器和第三级用电器;
计时模块,用于记录所述蓄电池充电的时间;
所述计时模块和所述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检测模块的信号和所述计时模块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级用电器、所述第二级用电器和所述第三级用电器的打开或者关闭,并控制所述蓄电池是否充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用电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电机,所述蓄电池通过所述发电机充电,且所述发电机与所述控制模块信号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用电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机与所述控制模块之间还连接有保险丝。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电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车身控制器与车门控制器,所述车身控制器与所述车门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车身控制器控制车身附近的所述第一级用电器、所述第二级用电器和所述第三级用电器的打开或者关闭,所述车门控制器控制车门附近的所述第一级用电器、所述第二级用电器和所述第三级用电器的打开或者关闭。
9.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电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用电器包括空调系统、收放机/导航系统、座椅系统、日间行车灯、车载冰箱;所述第二级用电器包括阅读照明系统、氛围灯、工具箱照明灯、外接电源点烟器和后视镜加热调节系统;所述第三级用电器包括电动车窗天窗、中控门锁、小灯、大灯、前后雾灯和车门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2714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