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耐蚀性、高耐候性稀土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27662.7 | 申请日: | 2015-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1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瑞仕莱斯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1/00 | 分类号: | B22F1/00;H01F1/05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耐蚀性 高耐候性 稀土 永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性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耐蚀性、高耐候性稀土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磁性材料具有磁有序的强磁性物质,广义还包括可应用其磁性和磁效应的弱磁性及反铁磁性物质。磁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物质按照其内部结构及其在外磁场中的性状可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为强磁性物质,抗磁性和顺磁性物质为弱磁性物质。磁性材料按性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
磁性早在3000年以前就被人们所认识和应用,例如中国古代用天然磁铁作为指南针。现代磁性材料已经广泛的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例如将永磁材料用作马达,应用于变压器中的铁心材料,作为存储器使用的磁光盘,计算机用磁记录软盘等。磁性材料与信息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国防、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而通常认为,磁性材料是指由过度元素铁、钴、镍及其合金等能够直接或间接产生磁性的物质。磁性材料按磁化后去磁的难易可分为软磁性材料和硬磁性材料。磁化后容易去掉磁性的物质叫软磁性材料,不容易去磁的物质叫硬磁性材料。一般来讲软磁性材料剩磁较小,硬磁性材料剩磁较大。
有实用价值磁性材料基本上都是金属元素、过渡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混合物采用不同的工艺方式成型,由于是多种元素的混合物,元素的化学电位不一样,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金相腐蚀等。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磁体的工作环境通常比较恶劣,如高温、高湿、酸性、碱性、油性介子中,这都对磁性材料的使用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对此人们对磁性材料表面进行一系列的表面防腐处理,但都无法解决磁性材料本身的耐腐蚀性。
石墨烯是已知的世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耐腐蚀极强,有研究资料显示,将石墨烯气相沉积到铜表面可以提高100倍的耐腐蚀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耐蚀性、高耐候性稀土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耐蚀性、高耐候性稀土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在稀土永磁材料粉体均匀混入将1层及1层以上的石墨烯或石墨烯薄片,通过成型制成磁体,所述石墨烯或石墨烯薄片的质量百分比为0.0000001-25%。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稀土永磁材料为钕铁硼、钐钴、镨钕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成型工艺烧结、粘结或压制中的一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真空、惰性气体、等离子相中均匀混入石墨烯及石墨烯薄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将1层及1层以上的石墨烯及石墨烯薄片混入磁性材料粉体中,通过成型制成磁体,提高磁体的散热性能、耐腐蚀性能、磁通量、矫顽力等稀土磁性材料的综合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例一:含石墨烯的烧结钕铁硼磁体
按N42钕铁硼磁体配料,在电弧熔炼炉中熔炼铸片,通过氢爆工艺粉碎后吸氢脱氢。用气流磨制粉,控制粒径在3-4微米,按质量比0.05%加入石墨烯薄片,用99.9999%氩气保护的混料机混合均匀,然后在大于2.0T的磁场中取向,以5MPa压强压成生坯,再以300MPa的压强下等静压60秒。等静压后在真空烧结炉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1080℃,时间4小时,回火及淬火冷却。
对比实例一:烧结钕铁硼磁体
按N42钕铁硼磁体配料,在电弧熔炼炉中熔炼铸片,通过氢爆工艺粉碎后吸氢脱氢。用气流磨制粉,控制粒径在3-4微米,然后在大于2.0T的磁场中取向,以5MPa压强压成生坯,再以300MPa的压强下等静压60秒。等静压后在真空烧结炉中进行烧结,烧结温度1080℃,时间4小时,回火及淬火冷却。
表一:磁性能对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瑞仕莱斯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瑞仕莱斯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276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料浆3D打印装置及其打印成形方法
- 下一篇:纳米银线长度分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