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面状电热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34167.9 | 申请日: | 2015-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7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洪泽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洪泽民 |
主分类号: | H05B3/34 | 分类号: | H05B3/34;H05B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00 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电热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科技地暖的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导电的新型面状电热材料。
背景技术
地暖的热能来源方式大体分为三种,一是水、二是气、三是电,利用水或天然气作为热源的供热方式由于能耗和成本的问题已经被逐步淘汰,通过对电热材料进行通电制热是大势所趋,也是领域内一直研究的方向,现阶段的电加热方式基本上是采用导电材料来通电加热,基于材料选取的多样化,加热时的能耗、成本以及温度传到的稳定性均不相同,现有的技术在制热上一般没有问题,但是存在制热不均匀导致能耗高的情况,给用户也带来了不小的成本压力。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面状电热材料,作为地暖中的发热体,具有能耗低、传热稳定以及制热快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面状电热材料,包括一作为基体的具有良好绝缘性的面状材料,该面状材料由丝线被纺织成网格状;还包括两根镀锡的铜箔丝,所述两根铜箔丝穿入面状材料内部后平行固定于面状材料的两端;构成所述面状材料的丝线表面致密包覆有经过冷却的液相导电介质。
优选的,所述面状材料的材质为涤纶短丝纱线。
优选的,所述液相导电介质按照质量比包括:碳纳米管1-3份、氧化镁0.5-1.5份、聚氨酯树脂5-10份、氧化镁0.1-1份、醋酸乙酯5-15份、增塑剂DOP1-3份以及硬脂酸0.2-0.7份。
优选的,所述碳纳米管为2份。
优选的,所述氧化镁为1份。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树脂为7份。
优选的,所述醋酸乙酯为10份。
优选的,所述增塑剂DOP为2份。
优选的,所述硬脂酸为0.4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面状电热材料,制造生产的电热膜用于地暖,具有导电均匀,节约电力资源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新型面状电热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1、基体 2、镀锡铜箔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 图1所示,首先将短丝涤纶纱线纺织成网格状,作为基体1,然后将两根镀锡铜箔丝2平行穿入基体1两侧端,最后配置液相导电介质,选取碳纳米管200kg、氧化镁100kg、聚氨酯树脂720kg、氧化镁0.5kg、醋酸乙酯10kg、增塑剂200kg份以及硬脂酸40kg,将上述组分投入搅拌机进行搅拌,搅拌过程中进行升温,一般不超过100度,以上述组分均匀混合为准,然后将基体1通过上述液相,使液相导电介质均匀致密包覆于纱线表面,然后冷却至常温,此时液相导电介质固化后均匀覆盖于纱线表面,形成面状电热材料,经过测试,该材料铺设12平方的市内面积,温度由5度升温至20度只需要28分钟,每8个小时耗电量为4千瓦时,随机选取四个点测试通电后10分钟的温度,温度差小于1度,成本小于500元,电阻率小于1.5*10-8欧姆*米。
实施例二:图1所示,首先将短丝涤纶纱线纺织成网格状,作为基体1,然后将两根镀锡铜箔丝2平行穿入基体1两侧端,最后配置液相导电介质,选取碳纳米管100kg、氧化镁100kg、聚氨酯树脂520kg、氧化镁0.5kg、醋酸乙酯10kg、增塑剂200kg份以及硬脂酸40kg,将上述组分投入搅拌机进行搅拌,搅拌过程中进行升温,一般不超过100度,以上述组分均匀混合为准,然后将基体1通过上述液相,使液相导电介质均匀致密包覆于纱线表面,然后冷却至常温,此时液相导电介质固化后均匀覆盖于纱线表面,形成面状电热材料,经过测试,该材料铺设12平方的市内面积,温度由5度升温至20度只需要35分钟,每8个小时耗电量为4.3千瓦时,随机选取四个点测试通电后10分钟的温度,温度差小于1度,成本小于500元,电阻率小于1.5*10-8欧姆*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洪泽民,未经洪泽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341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