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幕靶模拟校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34613.6 | 申请日: | 2015-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38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贾云飞;陈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P21/02 | 分类号: | G01P21/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幕靶 模拟 校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光幕靶模拟校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光学测试技术的发展,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测试战斗部破片飞行过程中的诸如速度、方向、飞行坐标等参数。
高压物理学报刊登的一篇名为“用于小破片群测量的光幕靶测试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幕靶,其工作原理是由所构建的光学系统发射出的平行光幕照射带有光电转换的接收模块,当战斗部破片穿过光幕瞬间,接收模块会因战斗部破片遮住照射的平行光而发生光电转换而感受战斗部破片穿过瞬间,固定的光幕间通过对比时间差和距离通过一定算法便可得出战斗部破片的飞行参数,但是这样的测试结果误差受系统误差影响较大,想要进一步提高测试结果精度则要计算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存在于整个测试系统之中,包括从平行光发生模块产生平行光到光电接收模块接收平行光并进行光电转换输出信号的整个过程。现有技术中尚无对光幕靶系统误差测试问题的描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幕靶模拟校验系统,用于测定战斗部破片飞行参数测定系统的系统误差。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光幕靶模拟校验系统,包括主控箱模块、平行光幕模块、光电接收模块和波形显示模块;
所述主控箱模块与平行光幕模块相连,控制平行光幕模块的通断,平行光幕模块产生平行光幕照射到光电接收模块,所述波形显示模块分别与平行光幕模块和光电接收模块连接,用于采集并显示平行光幕模块和光电接收模块的瞬态波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的数据采集系统的采样频率为1兆赫兹,具有同步采样功能,具体测出了校准过程中系统的反应时间,经多次试验其相对不确定度在0.003%以内;(2)本发明利用主控箱模块控制平行光幕的通断实现模拟战斗部破片穿过光幕瞬间,使其可于室内进行实验,免去了人力财力和不必要的开支并不存在危险性;(3)本发明通过多种控制脉冲宽度以及对多对光幕的测试结果取平均值的方法进一步降低了系统误差;(4)本发明利用12倍频的单片机,其精度可达到0.1us,使系统误差精度在1us以内,利于实现高精度系统误差校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光幕靶模拟校验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待校验光幕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主控箱模块的原理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校准原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波形显示模块采集的系统误差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光幕靶的测速原理,测试结果的误差由测距误差和测时误差两部分组成,测时误差由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组成;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每个光幕传感器电气特性或安装结构有差异,会使系统输出的测时脉冲信号与激励之间不一致,从而产生测时误差。为了改善或减小光幕传感器测时的系统误差,通过光电模拟校验器产生的标准脉冲信号实现光幕传感器中激光器的控制,模拟飞行弹体穿越光幕的瞬间时刻,对标准光幕测速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校准,依据校准数据修正标准光幕测速传感器的系统误差。
结合图1,本发明的一种光幕靶模拟校验系统,包括主控箱模块1、平行光幕模块2、光电接收模块3和波形显示模块4;所述平行光幕模块2和光电接收模块3的数量相同且至少为两个,每个平行光幕模块与光电接收模块一一对应设置,不同平行光幕模块照射的光幕相互平行;
所述主控箱模块1与平行光幕模块2连接,控制平行光幕模块2的通断,平行光幕模块2与光电接收模块3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使光幕照射到光电接收模块3的感光部分,波形显示模块4分别与平行光幕模块2和光电接收模块3连接,用于捕捉两模块的瞬态波形。
结合图2,光幕靶模拟校验系统还包括框架5-1、数据输出接口5-3、脚轮5-4、水平调节蹄脚5-5、电源模块5-6和滑动导轨5-7;平行光幕模块2和光电接收模块3构成测速靶面5-2,测速靶面5-2通过滑动导轨5-7可在框架5-1内横向移动来调整靶面距离,脚轮5-4与水平调节蹄脚5-5用来移动整个测速系统在地面上的位置,电源模块5-6为测速靶面5-2提供工作电压,数据输出接口5-3用来将飞行物体过靶信号发送给波形显示模块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346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水性纳米涂料的纳米粒子改性工艺
- 下一篇:一种制备单片滑石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