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莲壳竹炭棒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35740.8 | 申请日: | 2015-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8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刘继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夷山兄弟机制炭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5/44 | 分类号: | C10L5/4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4308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莲壳竹炭棒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莲壳竹粉燃烧棒,属于再生能源开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本发明主要是对一些废弃物资的利用,剥下的莲壳一般都变为垃圾到处扔,而纯竹粉的颗粒比较粗制作的炭棒相对比较酥松,所以相对燃烧时间短,热量低,加入莲壳粉后,由于莲壳的纤维带有絮状,两者混合后,制成的炭棒更加紧实。耐燃且热量更高。
发明内容
一种莲壳竹炭棒,其特征在于,其原料以重量计为莲壳50%、竹粉50%。
制作步骤为:
将原料粉碎→烘干→冷却→在高压30-50吨的作用下,通过螺旋推进器持续不断的推入190℃-260℃的成型套筒,制成炭棒→进窑烧制10天~半个月→成品。
具体步骤的为:
将原料莲壳和竹粉分别粉碎至细度60目以上→在100-150℃下烘干至水分含量在7.5wt﹪-8.5wt﹪→冷却→在高压30-50吨的作用下,通过螺旋推进器持续不断的推入190℃-260℃的成型套筒,制成炭棒→将制好的炭棒,放入土窑,一般6根6根交错码成6层,主要是周边和窑壁保持留有10几公分的距离,堆和堆之间的距离在5-6公分到10几公分都可以。点火后头两天炭化时的温度保持在180℃-200℃,,第3天再匀速升温,到第7天或第8天达到700℃-900℃后,之后匀速降温,第10天~第15天温度降至60℃以下出窑→成品。
或是,将原料莲壳和竹粉混合后粉碎至细度60目以上→在100-150℃下烘干至水分含量在7.5wt﹪-8.5wt﹪→冷却→在高压30-50吨的作用下,通过螺旋推进器持续不断的推入190℃-260℃的成型套筒,制成炭棒→将制好的炭棒,放入土窑,点火后头两天炭化时的温度保持在180℃-200℃,第3天再匀速升温,到第7天或第8天达到700℃-900℃后,之后匀速降温,第10天~第15天温度降至60℃以下出窑→成品。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可用于种类烧烤炭、取暖、净化空气、茶叶加工,具有易燃、耐燃、火力好,燃烧时无烟、原料纯天然,燃烧时无毒、无污染。燃烧时间长,燃后灰份少,发热量高,发热量一般都在7500大卡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述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1
将原料分别粉碎至细度60目以上→在103℃下烘干7.5﹪→冷却至室温→按1:1的重量混合后通过螺旋推进器持续不断的推入成型套筒(高压30吨,温度220℃),成型制成高密度、高硬度的炭棒→进窑,点火后48小时内保持温度在200℃,第三天缓慢升温在第七天达到800℃后开始缓慢降温,在第12天时温度降至60℃以下出窑→成品。
用竹粉以同样的方法制备。
以成品都为(4.8×4.8)×45公分长炭棒为例:
密度:全竹粉的炭棒45公分长,重量是1.1公斤,烧成炭是8两。
莲壳和竹粉混合的炭棒45公分长,重量是1.25公斤,烧成炭是9两。
硬度:全竹粉的炭棒,在同等压力下,制棒速度更快,硬度较低。
莲壳和竹粉混合的炭棒,制棒速度更慢,硬度更高,较全竹粉炭棒来说,不易脆。
燃烧时间:全竹粉的炭棒 4.5小时。
莲壳和竹粉混合的炭棒为 6小时。
热量:全竹粉的炭棒为 6千大卡。
莲壳和竹粉混合的炭棒热量为八千大卡。
灰分:全竹粉的炭棒的灰份2.3wt%。
莲壳和竹粉混合的炭棒的灰份1.6wt%。
实施例 2
将原料分别粉碎至细度60目以上→在148℃下烘干8.5﹪→冷却至室温→按1:1的重量混合后通过螺旋推进器持续不断的推入成型套筒(高压50吨,温度190℃),成型制成高密度、高硬度的炭棒→进窑点火后48小时内保持温度在190℃-200℃,第三天缓慢升温在第八天达到700℃后开始缓慢降温,在第15天时温度降至60℃以下出窑→成品。
实施例 3
将原料1:1的重量混合后粉碎至细度60目以上→在148℃下烘干8﹪→冷却至室温→通过螺旋推进器持续不断的推入成型套筒(高压40吨,温度260℃),成型制成高密度、高硬度的炭棒→进窑点火后48小时内保持温度180-190℃,第三天缓慢升温在第八天达到900℃后开始缓慢降温,在第10天时温度降至60℃以下出窑→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夷山兄弟机制炭有限公司,未经武夷山兄弟机制炭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357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