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淋巴结炎的中药外敷制剂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39270.2 | 申请日: | 2015-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5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范道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范道锋 |
主分类号: | A61K36/83 | 分类号: | A61K36/83;A61P3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淋巴结 中药 外敷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中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淋巴结炎的中药外敷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淋巴结炎是由淋巴结所属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累及淋巴结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本病乃多由火毒之邪窜于经络,气血凝滞而成。大多先患有痈疽疔疮等阴毒之证,毒气走窜,流注经络;或因皮肤破伤,感染邪热毒气;或因情志抑郁,心火内盛,血气逆行而生。证虽在表,而源本于里。病轻者,只在经络;病重者,则可影响脏腑,故也有发生走黄之证。简言之,病因由乎火毒,病机为气血凝滞,病位在经络之间。根据起病缓急、病程长短,淋巴结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淋巴结炎。临床表现:急性淋巴结炎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特点,起病急,常伴发热,肿大的淋巴结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肿大至一定程度即停止。病情加重时也可发展成脓肿,伴有全身感染症状。慢性淋巴结炎病程长,症状轻,淋巴结较硬,可活动,压痛不明显,最终淋巴结可缩小或消退。
目前临床上治疗淋巴结炎的方法主要以中医和西医治疗为主,西医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局部形成脓肿时应切开引流,而中医多以对治症治疗为主。中医辨证治疗:①风热痰结(颈痈):多发于颈两侧,初起颈淋巴结处肿块,肿胀疼痛。经治疗如不消散,皮色转红,肿势高突,疼痛加重,按之软有波动感即已成脓。溃后脓出呈黄白稠厚状,则肿退痛减,渐至愈合。常伴见恶寒发热、头痛、口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散结。②热毒蕴结肝脉(腋痈):多发于腋下淋巴结肿块,皮肤色不变,灼热疼痛,上肢活动不便,如疼痛加重,皮色转红,按之有波动感,寒热不退,则内已成脓。一般为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常伴见恶寒发热,口干苦,纳呆,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疏肝散结。③湿热下注(胯腹痈、委中毒):多发于腹股沟或胭窝部淋巴结肿块,坚硬疼痛,皮色转红,灼热疼痛。若痛势不减,呈跳痛,则内已成脓,患肢伸屈及行走困难。溃破脓出,则逐渐愈合,常伴见发热恶寒,患肢沉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消肿。
申请公布号 CN 103638182 A(申请号 201310615773.6)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的外用中药制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成:寒水石5份、蛇莓4份、穿心莲2份、腹水草3份、冰片1份。申请公布号 CN 103479980 A(申请号 201310431398.X)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的膏药,其各原料组分的重量配比为:水蛭10-14、穿心莲13-17、生川乌10-14、大花胡麻草6-10、肉桂13-17、薏苡仁6-10、月季花4-8、没药4-8、细辛1-5、马鞭草4-8、干姜6-10、两指剑10-14、麝香1-5、倒挂草6-10、路边黄13-17。申请公布号 CN 104367873 A(申请号201410655508.5)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的中药制剂,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胖大海8、蒲公英8、浙贝母10、夏枯草10、牡丹皮8、忍冬藤8、草乌叶8、延胡索6、徐长卿6、瓦楞子8、川木通8、黑种子草6、薤白6、葶苈子8、桔梗6、阿胶10、淡竹叶10。
对于淋巴结炎症的治疗,西医目前尚没有能力使其病理逆转,患者只能使用抗生素、消炎药、封闭针等来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疾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淋巴结炎的中药外敷制剂。本发明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不会产生耐药性,直接外敷于患处,直达病灶,并通过皮肤传导至经络、组织,从而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促进局部生理功能恢复而达到快速治愈淋巴结炎的目的,不易复发。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治疗淋巴结炎的中药外敷制剂,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芙蓉叶11-17,连翘12-16,白侧耳9-15,金挖耳11-13,没药10-12,了哥王根5-8,金银花13-16,百蕊草12-15,蝴蝶树9-16,响铃草11-14,老虎刺7-12,栝楼13-18,鱼腥草9-14。
治疗淋巴结炎的中药外敷制剂,优选的方案是,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药制备而成:芙蓉叶13-15,连翘13-15,白侧耳11-14,金挖耳11.5-12.5,没药10.5-11.5,了哥王根6-7,金银花13.5-15,百蕊草13-14,蝴蝶树12-15,响铃草12-13,老虎刺9-11,栝楼14-16,鱼腥草11-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范道锋,未经范道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392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