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具有通讯功能射频车牌的车辆违章监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49507.5 | 申请日: | 2015-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210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焦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骄冠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7 | 分类号: | G08G1/017;G06K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15 广东省深圳市宝***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具有 通讯 功能 射频 车牌 车辆 违章 监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违章监控系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基于具有通讯功能射频车牌的车辆违章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城市车辆违章监控“电子眼”、“电子警察”等设备依托光学摄影识别技术拍摄违章车辆并上报数据中心,但这种技术不能将违章内容及时通知司机和车主单位,大大减少了违章检测的威慑力,司机常报有侥幸心态违章行驶。
另外,“电子眼”只能拍摄违章车辆的号牌,不能即时识别违章车辆的类型、车主类型,违章后只能通过数据中心后台获得上述信息,“电子眼”技术信息量少,速度慢。
现有技术“电子眼”装置仅能识别汽车号牌,无法识别假牌、套牌。
另外,现有技术“雷达测速”装置仅能测量车辆的速度,不能识别车辆的号牌、车辆类型、车主类型,更不能即时通知司机,缺乏威慑作用,所以公路上常有超速、飚车造成交通事故。
现有技术中,“电子眼”技术分车道识别“越线占道”、“进入行驶禁区”的违章车辆后,因不能及时通知司机而威慑力大减,公路上大车走小车道、高速公路车辆走路肩应急通道司空见惯,极大地影响了通车效率。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汽车保有量、公路车流量大,急需一种即时识别“闯红灯”、“越线占道行驶”、“超速行驶”、“进入禁区”的违章车辆的号牌,车辆类型、车主类型,除了及时上传数据中心外,并即时通知司机和车主单位,公路违章识别系统的威慑力让司机不敢违章行驶,提高了道路通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中国发明专利CN104442619A公开了一种具有通讯功能的RFID射频车牌,该技术由本发明人研发随后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并基于此专利申请提交国际PCT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通讯功能的RFID射频车牌,它包括车牌外壳,所述的车牌外壳内设置有七个组成部分:有源射频芯片、半波振子天线及近场天线、防拆卸射频芯片自毁装置、数据处理器、振动传感器、电压调整及断电报警装置、GPRS无线通讯模块总成,本发明可以协助建立车辆动态定位数据库,确定公路上每辆车的位置,用于查询丢失车、套牌车位置,查询某辆车位置,提高社会安全管理水平,并以射频车牌为信息载体和交流媒介,建立涉及车辆公路相关部门以及司机、车主单位的大数据车联网。
另外,中国发明专利CN104538724A公开了一种应用于RFID射频识别的地埋天线骨架装置及其地下安装方法,该技术由本发明人研发随后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并基于此专利申请提交国际PCT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包括绝缘介质骨架和金属外框架,所述的绝缘介质骨架为聚丙烯塑料,在其中设置有一个天线孔,所述天线孔用来安装线状天线,所述绝缘介质骨架内部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的凹槽内两端分别安装振动传感器,传感器上连接导线,所述金属外框架由钢板制成,其内部和绝缘介质骨架紧密配合,金属外框架上平面和绝缘介质骨架上平面保持一致,所述金属外框架一端设置有射频天线引线管和振动传感器引线管,该发明可以为埋在地表面之下的天线提供绝缘介质外壳,克服了地层对天线发射能量的吸收衰减,确保天线发射效率,提升天线向地表面之上发射的效率,易于安装固定在混凝土或沥清道路中,承载重型车辆碾压。
基于上述两个专利申请的技术构思以及现有技术的要求,提出基于具有通讯功能射频车牌的车辆违章监控系统,尤其是可以监控不同车道的车辆超速、闯红灯、越线行驶等违章行为的监控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具有通讯功能射频车牌的车辆违章监控系统,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不同车道的车辆进行违章监控,本发明终端部分安装在公路十字路口处或交通要道,针对闯红灯、超速、越线行驶等违章行为,本发明可以即时识别违章车辆及号牌、车辆类型、车主类型,除了将违章内容及时上报城市交通管理信息中心外,还会将违章内容即时通知司机及车主,让司机知道违章必查而不敢违章,提高了道路通行的效率和安全性,另外,本发明还可以因违章监控即时识别没有射频车牌的车辆,识别出“假牌车”、“套牌车”,提高车辆管理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骄冠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骄冠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495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