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水修复装置的布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49563.9 | 申请日: | 2015-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16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昱;席北斗;姜永海;马志飞;廉新颖;徐祥健;安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10001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水 修复 装置 水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下水污染修复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在地下水污染修复装置中的布水系统。
背景技术
名称为《一种氨氮污染地下水的修复装置》(申请公布号CN 103613199 A)的发明,公开了地下水修复装置可利用介质材料的吸附作用、植物的吸收利用作用、微生物的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实现地下水中氨氮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是一种将湿地技术、渗透反应墙技术和井灌技术优化组合的新型地下水修复装置,具有成本低、易施工、地下水扰动小、灵活性强、修复功能强及适应性强的特点。
在其修复地下水的过程中,欲修复的地下水经抽水管进入导水管,并通过布水系统进入一级填料层,在与填料充分接触后,地下水中氨氮在填料层的吸附、植物修复和微生物降解作用下得到有效去除,修复后的地下水通过二级填料层的渗流装置流回至目标含水层。在此过程中,保证受污染的地下水在一级填料层中的停留时间,使其与填料介质充分接触,对于提高该装置中地下水的修复效果至关重要。该装置现有布水系统采用单管管壁四周均匀开孔的布水方式,容易出现布水不均匀的现象,并且受污染的地下水不易与一级填料层充分接触,从而缩短地下水中污染物在一级填料层中的停留时间,进而影响地下水修复效果。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布水系统以克服前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水修复装置的布水系统,其布水均匀,而且能够保证受污染的地下水在填料系统中的停留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地下水修复装置的布水系统,其包括:
布水管,所述布水管是由若干节长度相等且管径不等的圆管连接而成,布水管的管壁上开设有孔洞,所述的孔洞为三排,每排孔洞沿圆柱体母线等距布设,相邻两排孔洞之间的弧形管壁所对应的圆心角为45°~75°;
该布水管的小管径一端连接地下水修复装置的导水管,大管径的一端为密封端;
布水管的孔洞朝下地埋设在一级填料层上表面的一侧且与第一层隔水挡板之间,一级填料层中平行于一级填料横截面设有多层隔水挡板,隔水挡板的长度为一级填料层长度的70%~85%,多层隔水挡板相互交错地一端与一级填料层侧壁连接,另一端向上折起一角度;
一级填料层的下方为二级填料层。
所述地下水修复装置的布水系统,其中,布水管的每个孔洞安装有丫字型支架,支架顶点与孔洞圆心距离为孔洞半径,支架末端分别与孔洞圆周三等分点连接。
所述地下水修复装置的布水系统,其中,不同管径布水管开孔个数与管径比的平方成正比,按以下公式计算
nj=(Dj/Di)2×ni,
其中n为管壁开孔个数,D为布水管直径,孔洞个数取与计算结果最接近的3的倍数。
所述地下水修复装置的布水系统,其中,隔水挡板向上折起的角度为45°~60°,折起的高度为两层隔水挡板的间距的1/2~2/3。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布水均匀。采用长度相等但不等管径的圆柱形布水管组合体的设计以及管壁开孔数量的设计,使得布水管各孔洞出水流量均匀;管壁三排出水孔的设计有助于受污染的地下水在填料层中均匀分布。
(2)灵活性强。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场地抽水流量、填料层规模以及填料介质特性,选择不同管径,不同长度的布水管进行自由组合,以达到最佳布水效果。
(3)布水管不易堵塞。布水管孔洞安装的丫字型支架保证了孔洞的出水空间,并且不易被填料堵塞。
(4)受污染地下水与填料层充分接触。地下水在隔水挡板的阻隔作用下,延长了其在一级填料层中的停留时间,使其与填料介质充分接触,得到有效降解。
(5)增强厌氧环境。一级填料层中增加隔水挡板有助于在填料层中形成厌氧环境,从而提高厌氧微生物对地下水中氨氮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布水管及孔洞布设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布水管孔洞剖面图。
图3A是本发明布水管孔洞丫字型支架示意图
图3B是布水管孔洞丫字型支架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布水系统中隔水挡板的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布水管,2出水孔,3丫字型支架,4一级填料层,5隔水挡板,6二级填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495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