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卧式光催化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52064.5 | 申请日: | 2015-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3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郑平;厉巍;王东豪;陈俊杰;林潇羽;李晨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光催化 短程 硝化 耦合 厌氧氨 氧化 反应器 | ||
1.一种卧式光催化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从左到右依次为光催化电子供应区(A)、光催化短程硝酸盐还原区(B)、厌氧氨氧化区(C)和分离区(D);光催化电子供应区(A)底端设电子供体进料口(1),上部设有电子供体回流口(4),区内设三组阶梯折流墙(2)和三组水平折流板(3);光催化短程硝酸盐还原区(B)底端设硝氮进料口(9),上部设有溢流口(6),光催化短程硝酸盐还原区(B)内对称设有与光催化电子供应区(A)内相对应的三组阶梯折流墙(2)和三组水平折流板(3);光催化电子供应区(A)和光催化短程硝酸盐还原区(B)区之间的隔墙两侧相对应的一对阶梯折流墙(2)相连形成一密闭光催化室;光催化室内设灯光抽屉(2-1)、灯管(2-2)和电源接口(2-3);溢流口(6)右侧设有厌氧氨氧化区(C);厌氧氨氧化区(C)内分设两个反应隔室,每个隔室包含下向流室和上向流室,其中下向流室右侧壁为L型折流板(7),上向流室右侧壁为挡液板(8);厌氧氨氧化区(C)与分离区(D)通过第二反应隔室(C2)的右侧挡液板(8)隔开;分离区(D)中部设回流口(11),上部设安全口(13),区内设一出水膜组件(12),一出水膜组件(12)通过出水管(14)外连出水泵(15);回流口(11)通过回流泵(10)与硝氮进料口(9)相通,电子供体回流口(4)与电子供体进料口(1)相通;各区顶端均设排气口(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光催化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催化电子供应区(A)、光催化短程硝酸盐还原区(B)、厌氧氨氧化区(C)和分离区(D)四区的高度比为1:1:1:1,宽度比为1:1:1:1,长度比为1:1:(0.5~2):(0.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光催化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对阶梯折流墙(2)的间距相等,间距为反应器高度的1/5~1/7,由下至上第一对阶梯折流墙(2)底部距反应器底端的距离为反应器高度的1/5~1/7,每对折流墙连成的光催化室占光催化电子供应区(A)和光催化短程硝酸盐还原区(B)总体积的1/24~5/2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光催化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催化电子供应区(A)的左侧设有的三组水平折流板(3)中,由下至上第三对水平折流板(3)距反应器顶端的距离为反应器高度的1/5~1/6,相邻的阶梯折流墙(2)与水平折流板(3)的间距为反应器高度的1/5~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光催化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阶梯折流墙(2)采用0.1cm~8cm透光性绝缘材料,其外表均匀涂布一层厚度为1nm~100μm的TiO2半导体催化膜,在光催化短程硝酸盐还原区(B)阶梯折流墙(2)外表面的TiO2半导体催化膜之上镀有一层厚度为1μm~100μm的电镀铜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光催化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灯光抽屉(2-1)以抽拉形式内嵌于光催化室内,灯管(2-2)呈纵列并联排列于灯光抽屉(2-1)内,电源连接口(2-3)位于每个灯光抽屉(2-1)外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光催化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型折流板(7)的折角为45~60度,折角伸入上向流室横截面中心处;L型折流板(7)底端距反应器底端的距离与折角处距左挡液板的距离相等;L型折流板(7)将每个反应隔室分为下向流室与上向流室,两者宽度之比为1:(3~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光催化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子供体回流口(4)所处高度为反应器高度的7/8~8/9,溢流口(6)所处高度为反应器高度的5/6~6/7,挡液板(8)顶端所处高度为反应器高度的3/4~4/5,安全口(13)所处高度为反应器高度的10/11~11/12,回流口(11)所处高度为反应器高度的2/3~7/10,即五个位置的相对高低顺序为安全口(13)、电子供体回流口(4)、溢流口(6)、挡液板(8)顶端和回流口(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5206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