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亲憎液表面配合的多尺度冷凝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53880.8 | 申请日: | 2015-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889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谢剑;徐进良;程愉;何孝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F1/40 | 分类号: | F28F1/40;F28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6 | 代理人: | 朱琨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亲憎液 表面 配合 尺度 冷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传热强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亲憎液表面配合的多尺度冷凝管。
背景技术
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促使各国致力于能源高效利用与新能源开发。冷凝器大量应用于空调、发电、化工、航空等传统工业,且这些热功转换系统的能量损失中,冷凝器的不可逆换热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提升冷凝器性能可极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外,随着能源深度利用的进行,分布广泛的工业余热、太阳能、地热能等低品位能源成为了重要研究对象。针对低品位能源的回收与利用,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是低品位能源可能的有效利用途径。有机工质换热效率低,新能源温差小、热流密度低,因此冷凝器等换热设备体积庞大。例如,应用海水温差发电系统的冷凝换热器面积高达104m2/MW。这使ORC系统投资成本远高于常规能源系统,从而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因此提高冷凝器等设备换热效率,实现其小型化,将极大地提升传统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有力地推动低品位能源的开发。
套管式冷凝器是冷凝换热设备最常见的一种,目前,其冷凝传热强化手段主要包括扩展传热表面和管内插入物两类。常用的扩展表面包括各种内螺纹管、沟槽管、微肋管和异型管等,其中以微肋管应用最为广泛,而插入物则主要为各种形式的扭带、金属线圈、涡发生器等。通过优化扩展表面和插入物结构,以及对两种传热技术进行复合,管内冷凝传热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但这些冷凝传热技术是从单相强化传热引进过来的,其强化机理是扩展传热面积及破坏边界层发展,忽略了换热表面浸润性对冷凝换热性能的重要影响。
在冷凝传热模式中,滴状冷凝传热系数是膜状冷凝的10-100倍,而滴状冷凝仅发生憎液型换热表面上。根据Cassie浸润模型,憎液型表面成分需要具有极低的表面能,同时纳米结构等形成的大比表面积及粗糙度有利于提升憎液性能。蒸汽在憎液型表面冷凝后形成的液体不能顺利地浸润换热表面,因而形成液滴,而为附近的蒸汽与换热壁面直接接触创造了条件。如果形成的液滴在一定的技术下可以不断地脱落,从而防止换热壁面液膜的形成,则冷凝过程将保持极高的传热系数。因此,开发可持续的滴状冷凝模式是提高管内冷凝传热的重要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亲憎液表面配合、以及纳米-微米-毫米-米级多尺度结构协作等,开发了一种将换热壁面冷凝保持在滴状模式下的多尺度冷凝管,可实现管内冷凝换热性能的显著提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亲憎液表面配合的多尺度冷凝管,由换热管1和多孔膜管3构成。所述换热管1内壁生长有憎液纳米层2;多孔膜管3的膜管基体4表面生长有亲液纳米层5;膜管基体4不连续,表面遍布通透微米孔6;多孔膜管3同轴心地插入换热管1内,与换热管1间形成毫米级间隙,所述换热管1长度为米级,从而构建起一个纳米-微米-毫米-米级结构有机结合的多尺度冷凝管。
优选地,换热管1单独使用,或者多根管形成管束,集合成套管换热器使用。
优选地,换热管1是光滑管、带扩展受热面的换热管或异型管;其中,带扩展受热面的换热管为翅片管、螺纹管、沟槽管。
优选地,憎液纳米层2和亲液纳米层5通过刻蚀法、化学液相沉积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分子自组装法制备。
优选地,多孔膜管3为中空筒状结构,轴向上一端封口,另一端开口,且封口端迎着来流方向。
优选地,膜管基体4表面的微米孔6为规则、均匀孔洞或多层、交错缝隙。膜管基体4采用薄壁管激光、微电火花打孔或者采用金属丝编织,形成所述规则、均匀孔洞的微米孔6;膜管基体4采用纤维或粉末烧结形成所述多层、交错缝隙的微米孔6。
换热管1内壁憎液纳米层2促使冷凝液滴向管中心自主弹跳;管中心多孔膜管3通过亲液纳米层5和微米孔6捕获并收集弹跳液滴,从而使滴状冷凝持续进行,显著提升管内冷凝换热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538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