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串联弹性驱动器的三自由度柔顺机械臂无效
申请号: | 201510261185.6 | 申请日: | 2015-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24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23 |
发明(设计)人: | 张秀丽;谷小旭;龚加庆;王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8/00 | 分类号: | B25J1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董琪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串联 弹性 驱动器 自由度 柔顺 机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自由度机械臂,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串联弹性驱动器的三自由度柔顺机械臂。
背景技术
柔顺机械臂是一种模仿人类手臂功能的末端具有柔顺输出效果的机械臂,能够提高人机交互的安全性,在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甚至需要人机合作的工业机器人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柔顺机械臂领域,美国的研究比较先进和成熟,已被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的用于医疗器械领域的仿生机械臂Luke臂,代表了目前该领域的最高水平,大小与人体手臂相当,可以完成捡起葡萄和硬币等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动作;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的机器人平台Meka,其12自由度的机械臂采用了串联弹性驱动器,可以实现很好的柔顺性仿人特性。国内对于柔顺机械臂和串联弹性驱动器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串联弹性驱动器应用于机械臂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和成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机械臂要实现较好的柔顺性能,且其外观和关节比例符合人体特征,传统的刚性驱动器不具备良好的柔顺性,无法保证人机交互的安全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驱动方式实现关节驱动;机械臂采用关节驱动,但串联弹性驱动器的弹性元件是线弹簧,因此需要一种机械结构使线弹簧应用于转动关节;柔顺机械臂既要将动力由关节输出,也要有承受负载反馈力的能力,需要实现这种动力的双向弹性缓冲;机械臂要实现柔顺特性,其关节部位不能过于冗杂庞大,同时要降低末端负载,需要驱动器与弹性元件的结合的结构足够紧凑和轻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串联弹性驱动器的三自由度柔顺机械臂,包括关节处组成串联弹性驱动器的电机和圆盘式驱动转换模块,以及连接各关节的主动和被动连接臂。其中舵机和驱动转换模块通过主动舵盘和圆盘连接,副连接臂上端通过副舵盘与舵机连接,下端连接下一关节的舵机,主动连接臂上端和驱动转换模块中的弹簧扫臂连接,下端与一下关节的舵机连接,构成手臂的一个环节;驱动转换模块中的中轴和圆盘固定,与舵机的主动舵盘相连,构成舵机动力输出的第一环节;弹簧扫臂套在中轴上,通过一对深沟球轴承形成转动副,扫臂的三条臂成120°布置,其上各有一对弹簧卡柱,固定在圆盘上的三个三角挡块也成120°布置,亦各有一对弹簧卡柱,扫臂上的卡柱与三角挡块的卡柱之间嵌有弹簧,动力从圆盘上的三角挡块传递至弹簧,再通过弹簧缓冲传递至扫臂,完成驱动方式的弹性转换;与扫臂连接的主动连接臂将动力传递至下一驱动关节,完成关节间的驱动传递。
所述的弹簧扫臂的数量是可以改变的,是进行弹性缓冲的结构,可以是奇数个均匀布置,也可以是偶数个对称布置;所述的弹簧类型及数量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全部是压簧预压缩布置,也可以是拉簧预拉伸布置;所述的驱动传递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可以是舵机与中轴连接将动力传至扫臂,再传递至负载,也可以是舵机与扫臂连接,将动力传递至中轴,再连接负载;所述的机械臂的肩部的自由度布置是可以改变的,第一个关节的转动方向可以是偏航方向,也可以是横滚方向布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的基于串联弹性驱动器的三自由度柔顺机械臂采用的驱动方式使机械臂的动力学特性更加柔顺化,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仿人特性;所采用的圆盘式的动力转换模块使用线弹簧对称预压缩布置实现了转动的弹性缓冲,解决扭簧只能承受单向负载的问题;所采用的圆盘式的动力转换模块,内嵌扫臂和三角挡块,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使结构更加紧凑,降低了整体尺寸的同时也实现了轻量化;所采用的动力转换模块可以实现模块化,应用于不同的电机输出端,适用于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基于串联弹性驱动器的三自由度机械臂三维图
图2基于串联弹性驱动器的三自由度机械臂肩部三维图
图3驱动转换模块三维图
图4驱动转换模块中轴线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机械臂的整体布置如附图1,肩部横滚自由度舵机3a与驱动转换模块1a连接,肩部主动上臂2上端与驱动转换模块连接,下端与过渡连接模块5a和5b连接,5a和5b又与肩部主动下臂6连接,左侧的肩部副连接臂4上端与3a连接,4和6的下端分别连接在肩部俯仰自由度舵机3b的两侧,形成肩部横滚关节。
舵机3b一侧与驱动转换模块1b连接,一侧与上臂从动臂7的上端连接,驱动转换模块1b与上臂主动臂的上端孔连接,7和8分的下端分别于肘部舵机固定横杆9连接,9又与肘部俯仰自由度舵机1c连接,形成上臂关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611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草纸切割机器人装置
- 下一篇:一种检测手部动作的外骨架式数据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