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带与安全带收卷器的装配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63053.7 | 申请日: | 2015-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0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许晓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东晨车辆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2/34 | 分类号: | B60R22/3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何学成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带 收卷器 装配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生产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安全带与安全带收卷器的装配工艺。
背景技术
汽车用安全带装置包括织带收卷器,织带收卷器种类较多,其中,具有预紧功能的织带收卷器因其在碰撞事故中能够很好地消除织带与乘员之间的松弛度、降低乘员与车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量、对乘员的胸部和腹部的保护作用明显而得到广泛的研究。
现有技术中的安全带收卷器的生产过程中,都是先对安全带的端部进行弯折后进行一个缝合,形成一个套部,然后人工将套部穿过收卷器上的导向器,然后在穿过收卷器的芯轴的通孔,最后通过将固定棒穿过套部卡接在芯轴的通孔的两端进行一个固定,这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先在安全带的缝合形成的套部,增加了安全带端部的厚度,导向器和芯轴的通孔呈长方形,为了保证安全带不会在导向器和芯轴的通孔内形成折叠,通孔的宽度一般略大于安全带的厚度,而形成的套部的厚度与通孔的宽度相差不大,两者在装配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干涉,装配过程中对工人的手部的伤害较大,同时也影响了工人的工作效率,继而影响了工人的劳动收益,最后造成了该岗位的频繁换人,也造成了企业用工成本的提升。
进一步的,由于收卷器的结构紧凑,不利于工人将手伸入到收卷器内部对安全带进行操作,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对安全带与安全带收卷器的装配工艺进行了改进,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安全带与安全带收卷器装配困难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安全带与安全带收卷器的装配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安全带收卷器固定在辅助工装上,使安全带收卷器的活动导向器的轴线与芯轴通孔的轴线的夹角呈钝角;
步骤2、将安全带的端部依次穿过活动导向器和芯轴通孔;
步骤3、将安全带的端部弯折形成折叠部;
步骤4、将折叠部的端部与安全带进行缝合,形成一个穿接部;
步骤5、将锁紧棒穿入穿接部内,并将安全带抽回,使锁紧棒与芯轴通孔端部进行卡紧。
本发明对安全带与安全带收卷器的装配工艺进行了改进,首先,本发明采用的是先穿后缝的方法,一方面降低了安全带穿过活动导向器和芯轴通孔的难度,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带与安全带收卷器的穿接,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缝合后的安全带的端部与活动导向器和芯轴通孔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干涉,这就需要工人用力推动安全带,容易出现工人手指部位与安全带收卷器之间的碰撞,造成工人的手部受伤,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较大,本发明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其次,本发明对安全带收卷器的轴线与芯轴通孔的轴线的夹角进行了限定,采用上述夹角,安全带从活动导向器穿出后,在重力的影响下,能顺利的进入芯轴通孔内,无需人员进行手工辅助,提高了穿带的效率。
所述的步骤1中的芯轴为张紧后的芯轴,且芯轴通过卡销与安全带收卷器 壳体形成固定,此处对芯轴通孔相对于安全带收卷器角度进行了限定,便于后期的活动导向器的角度的定位,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穿带作业。
所述的芯轴通孔的端部形成有容纳锁紧棒的容纳腔,且容纳腔的端部延伸到芯轴通孔两端的芯轴上,此处对锁紧棒与芯轴通孔之间的锁紧方式进行了限定,设置的容纳腔能够防止锁紧棒发生移动,造成安全带与芯轴连接不平衡的问题。
所述的穿接部的宽度为2-4cm,此处对穿接部的宽度进行了限定,有利于提高安全带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原料成本。
所述的锁紧棒的长度大于安全带的宽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对传统的安全带与安全带收卷器的装配工艺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安全带与安全带收卷器的装配难度,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再者,也提高了安全带与安全带收卷器的装配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日益增加的产量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安全带收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芯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芯轴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安全带的穿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为芯轴通孔,2为活动导向器,3为安全带收卷器壳体,4为芯轴,5为卡销,6为安全带,7为锁紧棒,61为折叠部,62为穿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安全带与安全带收卷器的装配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东晨车辆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东晨车辆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630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拉紧驱动器的带卷收器
- 下一篇:车辆灯光互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