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备流线构造的径向导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63165.2 | 申请日: | 2015-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28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1 |
发明(设计)人: | 操松林;薛胜雄;韩彩红;任启乐;苏吉鑫;庞雷;陈正文;王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04D29/44 | 分类号: | F04D29/44;F04D29/66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8 | 代理人: | 王挺,柯凯敏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备 流线 构造 径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应用于节段式多级离心泵的导叶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备流线构造的径向导叶结构。
背景技术
节段式多级泵,级间需要用导叶过渡,从而使流体从本级到下一级顺利流动,以实现能量的转换和回收,减少流动时能量损失。传统的节段式多级泵用导叶一般分为径向导叶或流道式导叶两种。相较结构繁复而制造工艺不够成熟的流道式导叶而言,径向导叶的设计技术已经定型,并以铸造工艺成熟而性价比高而应用更为广泛。传统径向导叶的流道如图1所示,由以下四部分组成:螺旋线部分——由正导叶10构成,起收集流体作用;扩散段部分——位于正导叶10的出口端处,以降低流速,起转换动能为压能的作用;过渡段——由过渡腔道构成,以使流体转变方向;反导叶20——使流体按要求的速度和环量进入下一级叶轮。目前上述传统径向导叶所存在的缺陷在于:首先,由于流道中过渡段处的结构设计不足,流道受阻面众多,受流体流动状态控制不严及顶部间隙环流影响,流体在此区间往往相互碰撞,被动改变方向,有相当的能量损失。其次,传统径向导叶上的反导叶都为单直径的单圆弧型线式叶片,此单圆弧反导叶形状过于简单,叶片的安放角常常过大,与流线吻合度差,导致流体的流态紊乱复杂,易形成旋涡,从而进一步损失流体动能。通过CFD模拟计算,上述导叶中的能量损失甚至约占叶轮做功13%左右,从而极大的影响了导轮的实际工作效益。如何寻求一种结构更为合理可靠的径向导叶结构,从而能在保留其诸多优点的同时,亦能保证流体运动的顺畅性,最终实现能量损失的降低和工作效能的有效提升,为本领域近年来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可靠的具备流线构造的径向导叶结构,以减少在过渡段所出现的环流及流体碰撞和漩涡状况,其能量损失可得到有效扼制,工作效能显然更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备流线构造的径向导叶结构,包括具备旋转轴心的柱盘状的导叶盘,导叶盘的盘面布置涡卷状排布的正导叶而背面布置与正导叶旋向相反的涡卷状排布的反导叶,每相邻的两个正导叶间彼此配合构成供流体行进的正流道,每相邻的两个反导叶间彼此配合构成供流体行进的反流道;导叶盘在正流道出口处设贯穿盘体的缺口部,缺口部所在导叶盘盘面、正导叶的外侧叶面、导叶盘的外周面以及相对缺口部所在导叶盘盘面设置的导流面共同构成用于对应连通各正流道和反流道的过渡腔道,该过渡腔道沿导叶盘的外周面呈环形阵列,所述导流面外形呈向缺口部所在导叶盘盘面弧形过渡的弧面状结构,该弧面状导流面的曲率中心位于导叶盘的反导叶所在端,且该弧面状导流面由过渡腔道入水端至过渡腔道出水端曲率半径逐步减小。
所述反导叶的叶片骨线由进水口至出水口的曲率半径逐步减小。
反导叶的两端部的安放角与设定的液流角吻合布置。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在于:
1)、本发明抛弃了传统的棱角众多的过渡腔道结构,通过将构成过渡腔道的一侧腔壁处的导流面设置呈弧线过渡结构,从而达成流体的顺畅流通过渡效果。该弧线符合流线的特点,从弧线起点到终点,曲率半径逐步减小,进而使流体能及时地顺利地拐弯、并进入反导叶所形成的反流道内,最终减少环形空间中的环流状况。通过本发明的上述结构,可有效消除环形空间与反流道中的流体碰撞与旋涡,减少环流,使流体进入反导叶流道更顺畅,其流体的能量损失更少,同时可提高泵整机效率2~3%,成效显著。
2)、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对反导叶进行结构设计,以杜绝传统的单圆弧型线式叶片所带来的诸多缺陷。本发明的反导叶采用保角变换的方法按流线设计,叶片骨线从起点到终点曲率半径逐步减小,流体经过该型式叶片所形成的流道时更不易产生旋涡,流体流动更顺畅,由此也能进一步的减少此处的能量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过渡腔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导流面的曲率弧线示意图;
图4为反导叶叶片骨线形状图。
图示各标号与本发明的结构名称对应关系如下:
a-导叶盘盘面 b-正导叶的外侧叶面
c-导叶盘的外周面 d-导流面
10-正导叶 20-反导叶 30-过渡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图2-4对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及实施效果作以下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未经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631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液压打桩锤的单阀芯二位三通电液换向阀
- 下一篇:吹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