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浮顶油罐通过软密封导出静电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64161.6 | 申请日: | 2015-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59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刘娟;孙立富;宫宏;刘全桢;刘宝全;李义鹏;高鑫;毕晓蕾;孟鹤;张云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5D90/46 | 分类号: | B65D90/4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苏雪雪 |
地址: | 10072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罐 通过 密封 导出 静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浮顶油罐安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浮顶油罐通过软密封导出静电的装置。
背景技术
油罐在进油、出油和调合等过程都会有静电的产生,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放电引起燃爆事故,因此产生的静电需及时导出。浮顶油罐目前导出静电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浮盘与罐壁间的跨接线,二是密封部位的导静电片。但是,随着油罐向大型化发展,这种静电导出方法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大型油罐更易遭受雷击,近几年发生了多起雷击浮顶油罐起火事故,而雷击时导静电片与罐壁间产生火花是起火的重要原因,API RP 545也明确说明导静电片在雷击时会大量产生火花,导致燃爆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大型浮顶油罐的静电导出问题。目前,已经有很多针对浮顶油罐的静电导出问题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外部疏导电流,如:改变导静电片的结构布局、添加跨接线等方法,这些方法会有一定的效果,但都不能将静电均匀的导出,雷击引起燃爆事故的重大隐患没有彻底解决。还有一种建议是取消导静电片,从而解决雷击火花问题,但这样减少了静电导出的一个途径,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有效代替。为此,需要一种浮顶油罐通过软密封导出静电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代替现有的在密封部位安装导电片的导静电方式,消除雷击时导电片和罐壁发生火花放电而引发燃爆事故的可能性,避免浮顶油罐发生静电、雷击燃爆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顶油罐通过软密封导出静电的装置,代替现有的在密封部位安装导电片的导静电方式,消除雷击时导电片和罐壁发生火花放电而引发燃爆事故的可能性,避免浮顶油罐发生静电、雷击燃爆事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浮顶油罐通过软密封导出静电的装置,包括包带、软密封包和填充液体;软密封包通过包带被固定在底部压板和顶部压板之间,包带固定在浮顶上,浮顶上设有浮顶表面;包带另一侧与罐壁接触。
在以上方案中优选的是,软密封包采用静电亚导体材料。
还可以优选的是,包带和软密封包采用导静电阻燃材料。
还可以优选的是,软密封包采用含聚氯乙烯的丁腈橡胶。
还可以优选的是,软密封包的表面电阻率为107~109Ω。
还可以优选的是,填充液体中添加防静电添加剂。
还可以优选的是,填充液体的电导率大于250pS/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浮顶油罐通过软密封导出静电的装置,其采用导静电软密封材料、填充液体及连接部件均匀地将静电导出的方式,代替现有的在密封部位安装导电片的导静电方式,消除雷击时导电片和罐壁发生火花放电而引发燃爆事故的可能性,避免浮顶油罐发生静电、雷击燃爆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浮顶油罐通过软密封导出静电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包带,2为软密封包,3为和填充液体,4为罐壁,5为浮顶表面,6为底部压板,7为顶部压板,8为浮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显然可对本发明进行不同的变型和改型而不超出后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更宽的精神和范围。因此,以下实施例具有例示性的而没有限制的含义。
实施例:
一种浮顶油罐通过软密封导出静电的装置,包括包带1、软密封包2和填充液体3。软密封包2通过包带1被固定在底部压板6和顶部压板7之间,包带1固定在浮顶8上,浮顶8上设有浮顶表面5;包带1另一侧与罐壁4接触。包带1和软密封包2采用了导静电阻燃材料,填充液体3添加了防静电添加剂。
软密封包可以采用导静电阻燃橡胶材料,如含聚氯乙烯的丁腈橡胶,使其具备优异的耐油、耐老化、耐磨耗性能,通过添加导静电、阻燃材料是橡胶具备导静电阻燃性能,其表面电阻107~109Ω之间,燃烧性能不低于FV-1级。满足油罐对橡胶密封的导静电阻燃要求。
本发明的浮顶油罐通过软密封导出静电的装置,连接部件采用导体或亚导体。通过浮顶储罐的软密封将静电导出,避免了设置导静电片等装置在雷击时发生火花放电引起燃爆事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641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换袋除臭检测消毒重力感应垃圾桶
- 下一篇:加热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