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在防治葡萄霜霉病和炭疽病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64420.5 | 申请日: | 2015-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204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阮松林;马华升;王世恒;段宪明;刘辉;陈文岳;沈国正;肖文斐;忻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N59/26 | 分类号: | A01N59/26;A01P21/00;A01P3/00;A01N43/1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2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诱抗剂 炭疽病 防治葡萄霜霉病 氨基寡糖素 亚磷酸盐 种植物 葡萄 应用 霜霉病 防治 发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在防治葡萄霜霉病和炭疽病中的应用,该免疫诱抗剂按重量百分数计,有效成分包括:0.001~0.02%的氨基寡糖素和0.01~0.2%的亚磷酸盐。本发明发现将氨基寡糖素和亚磷酸盐进行组合,获得的免疫诱抗剂各组分混合比例合理,应用于葡萄不仅对霜霉病和炭疽病防治效果好,而且能够提高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农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在防治葡萄霜霉病和炭疽病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葡萄在整个生育过程中遭受多种病原菌危害,其中葡萄霜霉菌、葡萄炭疽菌、葡萄白腐病菌等为最常见。
葡萄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葡萄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残留于土壤中越冬。次年在适宜条件下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再由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自叶背气孔侵入,进行初次侵染。经过7-12天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为10℃~15℃。游动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8℃-24℃。秋季低温,多雨多露,易引起病害流行。果园地势低洼、架面通风不良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在病害常发期,使用奥力克(霜贝尔)进行生物预防,然后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700倍液)、72%霜露速净(600倍液)等化学药液交替使用防治。
葡萄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 Penz)侵染引起的。在露地环境条件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树体上潜伏于皮层内越冬,枝蔓节部周围最多。翌年5、6月份后,气温回升至20℃以上时,带菌枝蔓经雨水淋湿后,形成大量孢子。形成孢子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12℃以下,36℃以上则不形成孢子。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侵染,病菌通过果皮上的小孔侵入幼果表皮细胞,经过10~20天的潜育期便可出现病斑,此为初次侵染。有部分品种病菌侵入幼果后,直至果粒开始成熟时才表现出症状。病菌也可潜伏侵染于叶片、新梢、卷须等组织内,但不表现病斑,带菌的新梢将成为下一年的侵染源。葡萄近成熟时,遇到多雨天气进入发病盛期。病果可不断地释放分生孢子,反复进行再次侵染,引起病害的流行。葡萄炭疽病是葡萄生产上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由于葡萄连年种植,病原菌菌源增加,葡萄炭疽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较大,尤其多雨、潮湿地区产量损失更加严重。大流行年份,病穗率可达50%-70%,造成果实大量腐烂。目前国内外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主要采取套袋控病和化学药剂防治。福美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防治葡萄炭疽的主要化学药剂。
利用化学农药虽可有效防治葡萄病害,但也增加了葡萄果实中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风险及生态环境隐患,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无毒无残留的诱抗剂可诱使植物体内产生抗病反应,从而使植物获得系统抗性免遭病害或减轻病害发生。因此,应用免疫诱抗剂不失为一种控制葡萄病害的既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目前诱抗剂可分为非生物来源和生物来源两大类。非生物来源的诱抗剂包括无机盐(硫酸铜等)、有机酸(水杨酸等)和用有机合成的方法获得的寡糖类。生物来源的诱抗剂除了有源自植物的寡聚半乳糖和源自细菌的过敏素(harpin)外,还包括病毒衣壳蛋白、糖蛋白类等诱抗剂。
免疫诱抗剂主要通过激发植物自身的抗病性,使其产生抗菌物质,从而达到抑制病原菌目的。这种抗性具有广谱、稳定、持久等优点,可以解决化学防治存在病原菌抗药性、环境污染和对人畜副作用问题,实现农产品无害化生产,已成为植病防治的新手段。因此,各种激发植物自身防御体系的抗病、抗虫的植物免疫诱抗剂已成为生物制剂研发的新热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未经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644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框架
- 下一篇:内分泌干扰物的提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