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戊吡虫胍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70357.6 | 申请日: | 2015-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2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吴泽伟;张志伟;朱刚;陈佛祥;王礼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51/00 | 分类号: | A01N51/00;A01P7/04;A01N43/707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31 | 代理人: | 张汉青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有 戊吡虫胍 吡蚜酮 杀虫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以戊吡虫胍和吡蚜酮为有效成分的杀虫组合物,应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
背景技术
戊吡虫胍英文名称:guadipyr,戊吡虫胍是中国农业大学创制的一种新结构杀虫剂,它是将新烟碱类和缩氨基脲类杀虫剂的活性结构单元结合到同一分子中,组合成具有全新结构的硝基缩氨基胍类化合物。因此,戊吡虫胍不仅具有烟碱类化合物的性质,能抑制昆虫神经系统乙酰胆碱受体,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从而导致害虫麻痹而死。同时,还具有改变神经细胞轴突膜对钠离子的渗透性,使轴突膜渗透被扰乱,神经传导系统完全被阻塞,最后麻痹而死。戊吡虫胍对水稻稻飞虱、蔬菜和果树蚜虫等害虫高效。
吡蚜酮,英文名称:pymetrozine,吡蚜酮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刺吸式口器害虫一旦接触到吡蚜酮,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对蚜虫、稻飞虱活性很高。
稻飞虱属于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特别是以中稻、晚稻危害为重,常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不同农药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农业抗性害虫的常见方法。本发明人在大量的室内毒力和大田药效试验的基础上,对戊吡虫胍和吡蚜酮的复配配方筛选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戊吡虫胍和吡蚜酮进行复配,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且对水稻稻飞虱具有优秀的防治效果,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低毒且持效期长,可有效防治水稻稻飞虱,有利于害虫综合治理的含有戊吡虫胍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有戊吡虫胍和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包括常用助剂、戊吡虫胍和吡蚜酮,戊吡虫胍和吡蚜酮的重量份数比为5:1-1:5,戊吡虫胍和吡蚜酮重量总和在杀虫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5%~98%。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可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配制成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等适合农业使用的应用剂型。
所述的杀虫组合物还含有配制农药制剂所需的常用助剂,常用助剂是溶剂、乳化剂、润湿剂、稳定剂、分散剂、增稠剂、pH调节剂、消泡剂、防冻剂、填料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均为已知物质,是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各种助剂,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并无特别限定。
所述杀虫组合物的应用,用于防治农作物害虫,主要防治水稻稻飞虱。
本发明提供的杀虫组合物,通常采用喷雾的方法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农业上应用的其他使用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来源:为进一步了解戊吡虫胍和吡蚜酮混配对稻飞虱的联合毒力,本发明人对戊吡虫胍和吡蚜酮混配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药剂采用96%戊吡虫胍原药和96%吡蚜酮原药。
稻飞虱系采自广东省惠州市仲恺区石圳村稻飞虱发生严重的水稻田。
参照生测标准NY/T1154.11-2008的稻茎浸渍法,选取二叶一芯稻苗15株,在供试药液中浸渍30秒后,取出自然晾干,用湿脱脂棉包住根部保温,外包保鲜膜,置于玻璃(Φ200×30mm)中,每浓度4次重复。然后用毛笔接入用乙醚轻度麻醉的稻飞虱3龄若虫,每管20±2头,管口用白纱布扎紧。处理完毕,置于观察室内。72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并进行记录,试虫死亡判断标准为以毛笔轻轻接触试虫无反应计为死亡。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各药剂的LC50来评价各药剂的杀虫活性,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03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