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2588.0 | 申请日: | 2015-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57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礼生;张亚玲;黄凤霞;刘爱萍;陈红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A01G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03 | 代理人: | 尹振启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扦插 植物 立体 扩繁烟蚜茧蜂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阶段:1)培育寄主植物菊三七;2)接蚜繁蚜;3)接蜂繁蜂;4)收集僵蚜制作蜂卡。本发明具有周期时间短、需求空间小,僵蚜易于收集的特点。该方法组合可以大大节约繁蜂成本,能促进烟蚜茧蜂的大规模繁殖乃至商品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具体涉及载体植物筛选、载体植物扦插快繁、模块繁蜂、僵蚜收集等方法组合。
背景技术
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属同翅目,蚜科。又名桃蚜,俗称蜜虫、腻虫。烟蚜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南北各烟区普遍发生。其食性比较杂,我国已知烟蚜的寄主植物达170种以上。世界上已报道的寄主多达50个科400多种,主要为茄科,十字花科,菊科和豆科植物。该虫除直接刺吸植株汁液,造成植株水分和营养失调而萎缩外,还通过刺吸的途径传播多种病毒病,由于分泌蜜露而导致煤烟病,是烟草上的一个重要害虫。
烟蚜的天敌种类很多,常见的种类有烟蚜茧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等。烟蚜茧蜂以其生殖力强,自然寄生率高,世代周期短,适应性强并易于人工繁殖等优良性状成为蚜茧蜂科中利用价值很高的天敌昆虫之一(赵万源,1980;忻亦芬,1986;Fukui et al.,1988;毕章宝,1996;Chi and Su,2006)。该蜂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韩国,日本等亚洲东部地区(Chi and Su,2006;Ohta and Ohtaishi,2006),对寄主蚜虫的自然控制力较强,其寄主范围广泛,可寄生烟蚜、萝卜蚜、小麦长管蚜、大豆蚜、棉蚜、及茄无网蚜等(Takada,1976;忻亦芬,1986;Nakata,1995;Yamamoto,1997;Ohta etal.,2001;Takada,2002;Ohta and Ohtaishi,2004),对烟蚜的防治效果尤其显著(任广伟等,2000)。在烟田,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通常为20%-60%,高者可达89.16%(陈家骅等,1990;贺仲麟,1986)。近年来,烟蚜茧蜂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其扩繁与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极好的防控效果。鉴于该寄生蜂的优良生防能力,总结筛选高效扩繁技术,大量生产天敌昆虫产品,对于防控我国蔬菜、园艺、农业、林业上的蚜类害虫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往扩繁烟蚜茧蜂,往往采用先种植烟草、再接入蚜虫、继而接入并扩繁天敌的方法。近年来,见到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市公司、云南省烟草公司大理州公司、云南省烟草公司红河州公司、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关于烟蚜茧蜂扩繁相关的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上述单位主要采用在小型温棚内,先种植烟草、再接入烟蚜、再接入烟蚜茧蜂,并回收烟蚜茧蜂成虫的扩繁技术路线。该类发明主要适用于在我国南方(特别是云南省)利用烟草为载体植物在温棚内扩繁寄生蜂。
在扩繁烟蚜茧蜂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上述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烟草生长周期长,从播种到接蚜虫往往需要90d以上时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第二,烟草生长需要较大空间,单株烟草可长至2米高,需要1×1米的间距来安排烟草栽培,需要较大面积的扩繁场所;第三,烟草叶片具有粘性,不利于寄生蜂收集;第四,该专利收集成蜂,不利于产品储存及运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选取菊三七作为寄主植物,并通过扦插方法培育,在菊三七上进行接蚜繁蚜,接蜂繁蜂,收集僵蚜制作蜂卡,具有周期时间短、需求空间小,僵蚜易于收集的特点。该方法组合可以大大节约繁蜂成本,能促进烟蚜茧蜂的大规模繁殖乃至商品化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利用扦插植物立体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阶段:
1)培育寄主植物菊三七;
2)接蚜繁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25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仓储物流自动化配货系统
- 下一篇:纸质扎带防拆电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