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导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4700.4 | 申请日: | 2015-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95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吴怡芳;白利锋;李成山;于泽铭;马小波;周恺;王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27/08 | 分类号: | G01R27/08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16***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定 锂离子电池 正极 材料 电导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导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一般以浆状形态存在,主要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合剂。由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导电性能对电池的倍率放电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使用之前,一般需要评价正极材料的导电性能。一般来说,电导率越高说明正极材料的导电性越好。
但是,目前公开的电导率的测定方法或者比较繁复,或者不够精确。如专利ZL 200710129748.1,需要制备出整个成品电池才能评价出正极材料的电导率。如SUNG-YOON CHUNG等[SUNG-YOON CHUNG,JASON T.BLOKING AND YET-MING CHIANG,Nature Materials,2002,1:123]或S.L.Bewlay等[S.L.Bewlay,K.Konstantinov,G.X.Wang,S.X.Dou,H.K.Liu,Materials Letters 58(2004)1788-1791]采用圆盘电极四点法或两点法测试正极材料的电导率又不够精确。
因此,亟需研发一种工艺简单、适用范围广、测试数据准确的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导率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导率的方法。该方法将电池涂覆技术和四引线测试方法相结合,工艺简单,适用范围广,测试数据准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导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取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采用导电银胶依次将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和第四导线固定在载玻片上;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和第四导线相互平行布设,其中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三导线与第四导线之间的距离均相等,第二导线与第三导线之间的距离L满足:40mm≤L≤60mm;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和第四导线的一端均与载玻片的棱边平齐,另一端均伸至载玻片外;
步骤二、将形态为浆状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均匀涂覆于步骤一中固定有四根导线的载玻片上,然后将涂覆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载玻片放入真空干燥箱中进行真空干燥,在载玻片上得到膜层;
步骤三、采用电流表测定步骤二中载有膜层的载玻片上第一导线与第四导线之间的电流I,采用电压表测定第二导线与第三导线之间的电压U,然后根据公式:σ=IL/US,计算得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导率σ,其中S为膜层的横截面积,I的单位为A,U的单位为V,S的单位为mm2,σ的单位为S/mm。
上述的一种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导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和第四导线均为铜导线。
上述的一种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导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和第四导线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和第四导线的横截面直径均为0.05mm~1mm。
上述的一种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导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三导线与第四导线之间的距离均不小于5mm。
上述的一种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导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和第四导线均与载玻片(5)的宽度方向保持平行。
上述的一种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导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膜层的厚度为0.02mm~0.3mm。
上述的一种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导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真空干燥的温度为60℃~120℃,所述真空干燥的时间为1h~12h。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所采用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导率测定方法,巧妙的将电池涂覆技术和四引线测试方法相结合,可以更方便和准确的评价正极材料的导电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未经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47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