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级膜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78802.3 | 申请日: | 2015-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69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中;张卫华;修德欣;丁莉丽;蒲鹤;王洁;吴锋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22 | 分类号: | B01D53/22;B01D53/18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张红凤 |
地址: | 10072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级 油气 回收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级膜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升高,成品油的消耗量迅速攀升,汽油在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有机气体污染物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GB20950《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所有的储油库、加油站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油气回收改造。传统的油气回收方法主要有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冷凝法四种,单独采用某种工艺往往无法达到较好的回收效果,因此,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工艺均为复合工艺,如:吸附-吸收法、膜分离-吸收法、冷凝-膜分离法等等。其中,吸附-吸收法以其简单成熟的工艺、可靠的性能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油气回收工艺。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各地的环保法规也日趋严苛,虽然吸附-吸收法能够满足现有的国标要求,但却无法满足更高的排放指标,达到更高的油气回收率。
近年来,随着气体分离膜技术的不断进步,膜分离法作为最为先进的一种油气回收技术,市场占有率得到了稳步地提升。膜分离法的基本原理为根据有机气体和空气在膜中的溶解与扩散速度不同,来实现有机气体和空气的分离。与传统的吸附吸收法相比,膜分离法具有工艺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费用低、运行维护较少、操作安全、没有二次污染等优点。
根据玻璃化转化温度Tg,气体分离膜可分为橡胶态聚合物(Tg<室温)和玻璃态聚合物(Tg>室温)两大类,目前的膜法油气回收工艺中,绝大部分采用的为橡胶态油气分离膜,主要为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和POMS(聚甲基辛基硅氧烷)两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单纯采用橡胶态膜分离工艺的装置往往无法有效保证排放浓度达到国标要求,为了保证排放达标,往往还需要在后端增加小型的活性炭吸附装置,由于活性炭需要定期真空解吸,且吸附过程中存在温升,大大增加了工艺的复杂度和危险性,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和易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级膜法油气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其通过将橡胶态膜组件和玻璃态膜组件并用,与传统的膜分离油气回收工艺相比,具有油气排放浓度低,工艺可靠,性能稳定等特点。
本发明的任务之一是提供一种两级膜法油气回收装置。
一种两级膜法油气回收装置,其包括橡胶态膜组件、玻璃态膜组件、真空泵一和真空泵二,所述橡胶态膜组件的入口端与油气入口管道接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态膜组件有两个出口端,分别为橡胶态膜组件渗余侧出口端和橡胶态膜组件渗透侧出口端,所述橡胶态膜组件渗余侧出口端通过管道与风机的进口端连接,所述风机的出口端与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端连接,所述玻璃态膜组件的渗透侧出口端与真空泵二连接,真空泵二后与外界连通,所述橡胶态膜组件的渗透侧出口端通过管道与真空泵一连接,所述真空泵一连接有吸收塔或油罐,所述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经管道连接至所述吸收塔或油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上述油气入口管道上设置有微压传感器。
本发明的任务之二是提供上述两级膜法油气回收装置的回收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经过油气入口管道向橡胶态膜组件的入口端通入油气,油气首先进入橡胶态膜组件,在真空泵一的作用下,部分油气分子将优先透过橡胶态膜组件而作为渗透侧油气,残余的油气分子将留在橡胶态膜组件的渗余侧而作为渗余侧油气;
b、打开风机,在风机的作用下,橡胶态膜组件渗余侧油气进入玻璃态膜组件的入口端,开启真空泵二进行抽真空,在真空泵二的作用下,橡胶态膜组件渗余侧油气中的小分子混合物将优先进入所述玻璃态膜组件而进入渗透侧,然后直接排放到外界,而油气分子则留在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
c、橡胶态膜组件的渗透侧油气与玻璃态膜组件的渗余侧油气经各自连接的管道后汇集在一起,通入吸收塔或油罐内。
本发明所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88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