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接线电路及包含该接线电路的过欠压保护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79015.0 | 申请日: | 2015-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21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魏文杰;朱海民;李新叶;朱金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3/02 | 分类号: | H02H3/02;H02H3/20;H02H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周美华 |
地址: | 325604 浙江省温***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线 电路 包含 保护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压配电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接线电路及包含该接线电路的过欠压保护器。
背景技术
供电线路中可能会因大型负载的变化而产生过压或欠压,造成其它用电设备的损坏。为了维护供电线路的安全,需要对供电线路进行过压和欠压保护。其中,欠压保护一般指当供电线路电压低于一个设定值时,保护装置自动切断供电线路,等到线路电压恢复正常时,保护装置可再次自动或手动恢复;过压保护一般指当线路电压超过一个设定值时,保护装置自动切断供电线路,等到线路电压恢复正常时,保护装置可再次自动或手动恢复。
为了进一步简化电路结构,出现了集成有欠压保护功能和过压保护功能的过欠压保护器,其包括过欠压保护器的控制电路和继电器,过欠压保护器的控制电路获取线路电压信号值,并将线路电压信号值与预设范围相比较,当线路电压信号值高于预设范围中的最大值或低于预设范围中的最小值时,控制继电器动作,切断供电回路,从而实现了对供电线路的过压或欠压保护。
但现有技术中的过欠压保护器需要区分进线端(指接电源端)和出线端(指接负载端),一旦接线错误,有可能对过欠压保护器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不利于电网的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过欠压保护器需要区分进线端(指接电源端)和出线端(指接负载端),一旦接线错误,有可能对过欠压保护器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不利于电网的稳定运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线电路,包括第一整流支路和第二整流支路;
所述第一整流支路,对其采集端口采集到的电压信号进行整流,通过其输出端口输出整流后的直流电压信号;
所述第二整流支路,对其采集端口采集到的电压信号进行整流,通过其输出端口输出整流后的直流电压信号;
所述第一整流支路的输出端口和所述第二整流支路的输出端口电连接作为接线电路的直流电压输出端口。
本发明所述的接线电路,所述第一整流支路包括由二极管D1、D2、D3、D4组成的第一桥式电路;
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一桥式电路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一桥式电路的第二端,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一桥式电路的第三端,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一桥式电路的第四端;
所述第一桥式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三端即为所述第一整流支路的采集端口,所述第一桥式电路的第二端和第四端即为所述第一整流支路的输出端口。
本发明所述的接线电路,所述第二整流支路包括由二极管D5、D6、D7、D8组成的第二桥式电路;
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二桥式电路的第一端,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二桥式电路的第二端,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二桥式电路的第三端,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耦接作为所述第二桥式电路的第四端;
所述第二桥式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三端即为所述第二整流支路的采集端口,所述第二桥式电路的第二端和第四端即为所述第二整流支路的输出端口。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过欠压保护器,包括上述接线电路;
所述接线电路中第一整流支路的采集端口和第二整流支路的采集端口分别与供电线路的进线端及出线端耦接;
控制电路,其电压信号采集端口与所述接线电路的直流电压输出端口耦接;
继电器,其控制端与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耦接,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继电器的常开触点闭合或者断开,所述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供电线路的进线端火线和出线端火线相串联。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90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