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TE/LTE‑A链路级仿真中SNR有效区间的搜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9901.3 | 申请日: | 2015-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666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衡伟;张清华;陈雪倩;胡津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49 | 代理人: | 黄成萍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te 链路级 仿真 snr 有效 区间 搜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领域,涉及LTE/LTE-A通信系统链路仿真技术,尤其涉及一种LTE/LTE-A链路级仿真中SNR有效区间的搜索方法。
背景技术
在LTE/LTE-A通信系统链路级仿真中,仿真时的信号噪声比(SNR)的选取对仿真的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SNR会选取为一个区间,这个区间应该使得对应的仿真结果从感兴趣的最大阈值变化到最小阈值,从而显示出仿真的有效性—即仿真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感兴趣的那部分的所有信息。但是,所选取的SNR区间应当是使得对应的仿真结果从其阈值1变化到阈值2的最小区间,否则,不感兴趣部分的过多仿真是对时间、人力、计算机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必须准确的选取有效的LTE/LTE-A通信系统链路级仿真中SNR区间。
在以往的LTE/LTE-A通信系统链路级仿真中,SNR有效区间都是通过手动设置其端点值并根据相应的BER对其进行来调整,如此多次试探来搜索,或者根据以往的仿真数据,经验地设置SNR区间。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了现有LTE/LTE-A通信系统链路级仿真中的手动设置SNR仿真区间过程烦琐耗时大准确度低的缺点,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SNR有效区间的搜索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LTE/LTE-A通信系统链路仿真中信噪比SNR有效区间的自适应搜索方法。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LTE/LTE-A链路级仿真中SNR有效区间(使得仿真所得的BLER可以从其最大值变化到最小值的最小区间)的搜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针对LTE/LTE-A通信系统在链路级的性能,确定SNR的搜索起点区间以及终点区间,也即确定SNR搜索区间的四个标志点:起点S1、起点S2、终点F1和终点F2,初始时起点S2=起点S1,终点F2=终点F1,终点F1>起点S1;同时设定区间宽度阈值d,误块率阈值BLER1和误块率阈值BLER2,BLER1>BLER2,以起点S1和终点F1约束对应BLER1的SNR点,以起点S2和终点F2约束对应BLER2的SNR点,当起点S1和终点F1之间的区间宽度小于d则认为不需要继续迭代,当起点S2和终点F2之间的区间宽度小于d则认为不需要继续迭代;
步骤二:根据所确定的四个标志点,通过计算LTE/LTE-A通信系统链路级仿真的误块率BLER,使用改进的二分法迭代法搜索满足下述条件的最小区间:BLER可以从BLER1变化到BLER2的最小区间,将搜索到的最小区间的起点S1作为对应BLER1的SNR点;
步骤三:根据所确定的四个标志点,通过计算LTE/LTE-A通信系统链路级仿真的误块率BLER,使用传统的二分法迭代法搜索满足下述条件的最小区间:BLER可以从BLER1变化到BLER2的最小区间,将搜索到的最小区间的终点F2作为对应BLER2的SNR点;
步骤四:根据LTE/LTE-A通信系统链路级仿真的误块率BLER对SNR变化呈现出的变化特点,修正步骤二和步骤三得到的起点S1和终点F2,计算出最终的SNR有效区间的起点S和终点F。
所述步骤一所确定的四个标志点中,起点S1和终点F1确定SNR有效区间的起点,起点S2和终点F2确定SNR有效区间的终点,即对应BLER1的SNR点在[起点S1,终点F1]区间内,对应BLER2的SNR点在[起点S2,终点F2]区间内;由于设置的d足够小,使得约束BLER1和BLER2的两个区间很小,因此可以用区间端点作为BLER1和BLER2对应的SNR点,本发明在初始时使用起点S1作为对应BLER1的SNR点,使用终点F2作为对应BLER2的SNR点。
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最终起点S1的搜索使用的是改进的二分法迭代法,最终终点F2的搜索使用的是传统的二分法迭代法,通过计算对应SNR点的LTE/LTE-A通信系统链路级仿真的误块率BLER,根据BLER的值判断四个标志点的位置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则更新,具体步骤为:
(1)计算SNR搜索区间的宽度D1=终点F1-起点S1:若D1>d,则进行仿真,计算中点M1对应的BLERM1,中点M1=(起点S1+终点F1)/2,执行步骤(2);否则,执行步骤(8),并进入步骤(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99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