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舶T型材贯穿孔线型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82333.2 | 申请日: | 2015-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0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斌;韩斌;马晓宇;胡伟成;高嵩;华康;许斐;叶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贯穿 线型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船舶T型材贯穿孔线型结构,属于船舶T型材贯穿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船舶的结构形式中,一般采用型材穿过板材的形式,实现船体刚性构架,贯穿孔与T型材至少有一边以焊接形式连接,贯穿孔自由边上的应力,一部分来自型材通过焊缝传递过来,一部分是板材变形导致的应力。如图1-图2所示。
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和对船舶疲劳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T型材的贯穿孔由于线型本身的局限,整体开孔较为扁平,如图3-图6所示,开孔的形状为圆弧与直线结合而成,使用圆弧-直线-圆弧-直线-圆弧的形式,呈近似腰圆形,开孔边缘的半径无法进一步做大开孔光顺度不够。由于以上原因,往往开孔边沿应力较大而疲劳强度无法得到满足,图4-图6展示了现有T型孔的应力分析,图5中的疲劳极限最低仅为2.2年,因此现有T型材贯穿孔线型结构设计不利于船舶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船舶T型材贯穿孔线型结构,整体开孔较为扁平,使用圆弧-直线-圆弧-直线-圆弧的形式,开孔边缘的半径无法进一步做大开孔光顺度不够,导致开孔边沿应力较大而疲劳强度无法得到满足。
本发明是通过一种新的贯穿孔线型设计,从而能明显改善贯穿孔边缘的疲劳强度。因为形状像苹果我们把这种贯穿孔的名称叫做苹果孔。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船舶T型材贯穿孔线型结构,所述T型材贯穿孔具有左右对称的线型结构,单侧线型自下而上为依次平滑连接的椭圆弧、第一圆弧、第二圆弧、直线的形式;所述椭圆弧的长半径b靠近T型材贯穿孔内侧,短半径c靠近T型材贯穿孔外侧;T型材贯穿孔整体呈头部朝下的苹果形状。
这种开孔整体较为饱满圆润,贯穿孔与T型材至少有一边以焊接形式连接,贯穿孔自由边上的应力,一部分来自型材通过焊缝传递过来,一部分是板材变形导致的应力,通过应力测试和应力分析,证明采用这种椭圆、第一圆弧、第二圆弧、直线的形式,板材受到的应力所带来的疲劳极限较长,说明板材的理论寿命更长,设计安全性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椭圆弧圆心距离T型材贯穿孔中心的距离a等于39.6-83.7mm。
进一步的,所述椭圆弧的长半径b的长度等于37.8-95.6mm,对应的短半径c的长度等于22.1-58.9mm。
进一步的,所述T型材贯穿孔线型结构对应的T型材面板的宽度H等于100-25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明显改善T型贯穿孔边缘的疲劳强度。
2)T型贯穿孔边缘圆润饱满,强度更高。
3)T型贯穿孔外形近似倒苹果状,线型平滑美观。
4)板材的理论寿命更长,设计安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船舶T型贯穿孔与T型槽之间装配固定的示意图。
图2是船舶T型贯穿孔与T型槽之间装配固定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图中T型材具有上部水平的面板,以及竖直的主连接板。
图3是现有技术中船舶T型贯穿孔线型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船舶T型贯穿孔线型下的疲劳年限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船舶T型贯穿孔另一线型下的疲劳年限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船舶T型贯穿孔再一线型下的疲劳年限图。
图7是本发明船舶T型贯穿孔线型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船舶T型贯穿孔疲劳年限图,图中的手写字迹表示理论疲劳年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7-8,一种船舶T型材贯穿孔线型结构,所述T型材贯穿孔具有左右对称的线型结构,单侧线型自下而上为依次平滑连接的椭圆弧、第一圆弧、第二圆弧、直线的形式;所述椭圆弧的长半径b靠近T型材贯穿孔内侧,短半径c靠近T型材贯穿孔外侧;T型材贯穿孔整体呈头部朝下的苹果形状。
这种开孔整体较为饱满圆润,贯穿孔与T型材至少有一边以焊接形式连接,贯穿孔自由边上的应力,一部分来自型材通过焊缝传递过来,一部分是板材变形导致的应力,通过应力测试和应力分析,证明采用这种椭圆、第一圆弧、第二圆弧、直线的形式,板材受到的应力所带来的疲劳极限较长,说明板材的理论寿命更长,设计安全性更高。
下表为不同面板宽度下的苹果孔范例(单位: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未经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823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上油田群电网的研究态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机电产品设计标准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