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焊条钢的冶炼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82949.X | 申请日: | 2015-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61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黄生权;梁东;陶开健;余海滨;钱庆;王西江;易良刚;钟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7/06 | 分类号: | C21C7/06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51213 | 代理人: | 曾娟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条 冶炼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条钢的冶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钢焊条钢H08A的冶炼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普通焊条消费大国,行业内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工艺路线是:铁水脱硫+转炉冶炼+转炉出钢脱氧合金化+钢水软吹氩+方坯铸机浇注。这种工艺具有路线短、成本低、钢水可浇性好等优点,但对转炉出钢硫含量均要求控制在不大于0.025%的范围,氧含量的控制也不稳定。所以易出现结晶器内液面冒涨、钢水中絮状夹杂物集中,易堵塞钢包水口造成浇注中断、钢坯缺陷多,如表面气孔、皮下气泡等缺点。
因高炉铁水硫含量波动较大,在冶炼H08A钢时,因转炉出钢S含量偏高导致部分炉次连铸连浇中断,增加了冶炼成本。部分炉次虽通过转炉后期补加石灰吹炼脱硫,但导致钢水过氧化严重,在LF炉过度脱氧,特别是过量加铝脱氧,易导致钢水可浇性差连铸断流,或钢水脱氧不好出现钢坯缺陷,如表面气孔、皮下气泡,增加了H08A钢冶炼难度。LF炉(LADLE FURNACE)即钢包精炼炉,是钢铁生产中主要的炉外精炼设备。KR脱硫即机械搅拌法脱硫。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焊条钢的冶炼方法。
通过优化LF脱氧造渣工艺、钢包底吹控制,根据转炉初炼钢水硫含量的不同,设计不同的LF脱氧造渣工艺,从而获得化学成分和内在质量均满足连铸工序要求的成品钢水。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焊条钢的冶炼方法,所述的冶炼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转炉炼钢:
转炉出钢时控制钢水中S含量质量分数不大于0.040%;
根据转炉出钢时钢水中S含量确定合成渣的加入量;
LF炉外精炼:
转炉出钢后钢水进入LF炉工位,待炉渣初步形成后,加入钙系脱氧剂对炉渣进行扩散脱氧,测温取样分析钢水成分,并观察炉渣颜色;
根据钢水中硅含量进行脱氧操作;
分批加入钙系脱氧剂造渣,根据精炼渣的粘度行稀渣操作,待精炼渣变为白色后停止加入钙系脱氧剂。
将转炉出钢S含量控制范围的≤0.025%,放宽至≤0.040%,拓宽转炉出钢S的范围,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降低冶炼成本;根据转炉出钢S含量来确定合成渣的加入量,即保证了脱S的渣量要求,又保证在S含量较低情况下节约合成渣的要求。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根据转炉出钢时钢水中S含量确定合成渣的加入量包括以下步骤:
转炉出钢钢水中S含量质量分数为:0.030%≤S≤0.040%时,加入合成渣7.5-10Kg/t钢。
转炉出钢钢水中S含量质量分数为:0.025%≤S<0.030%时,加入合成渣6.0-7.0Kg/t钢。
转炉出钢钢水中S含量质量分数为:S<0.025%时,加入合成渣5Kg/t钢。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待炉渣初步形成后,加入80Kg的钙系脱氧剂对炉渣进行扩散脱氧。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根据钢水中硅含量进行脱氧操作包括以下步骤:
当Si含量质量分数为:Si≤0.01%时,加入20~30kg FeSi,同时调整Mn含量,将Si含量质量分数控制在0.02~0.03%,Mn含量质量分数控制在0.4%至0.55%。
当Si含量质量分数为:0.02≤Si≤0.03%时,将Mn含量质量分数控制在0.45%至0.5%。
LF脱氧工艺主要是根据钢中Si含量、精炼渣粘度和精炼渣颜色来判断脱氧程度,减少了多次定氧操作,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及定氧成本。且LF采用的是无Al脱氧工艺,解决了因钢水Al含量偏高导致的连铸断流现象,提高了连铸连浇率,降低了冶炼成本。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转炉出钢后钢水进入LF炉工位,待炉渣初步形成后,加入80Kg钙系脱氧剂对炉渣进行扩散脱氧,加热8分钟后,测温取样分析钢水成分,并观察炉渣颜色。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LF炉外精炼步骤中,根据精炼渣的粘度情况加入铝钒土进行稀渣操作,待精炼渣变为白色后停止加入钙系脱氧剂。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氩气流量控制工艺,所述氩气流量控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加热时蠕动模式扩散脱氧,氩气流量控制在10-20nl/h;
提升电极强搅拌模式脱硫和去除夹杂,氩气流量控制在100-150nl/h;
出钢蠕动模式软吹氩,氩气流量控制在10-20nl/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829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