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拉伸性能的导热石墨片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85674.5 | 申请日: | 2014-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38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金闯;杨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斯迪克新型材料(江苏)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B32B27/00;B32B27/0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王健 |
地址: | 2239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拉伸 性能 导热 石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拉伸性能的导热石墨片,属于石墨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电子行业对于作为热控系统核心部件的散热材料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导热、轻便的材料迅速将热量传递出去,保障电子设备正常运行。现有技术中聚酰亚胺薄膜大多用于柔性电路板,虽然有采用聚酰亚胺薄膜烧结获得石墨散热片,从而贴覆在热源上,但是受限于聚酰亚胺薄膜的产品质量和性能的良莠不齐,影响到了散热双面贴膜散热性能的发挥,存在以下技术问题:散热不均匀,易出现局部过热,提高了产品的散热性能不稳定、可靠性性能差,不利于产品质量管控,影响产品的竞争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拉伸性能的导热石墨片,该高拉伸性能的导热石墨片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提高了导热性能,避免局部过热,实现了导热性能的均匀性的同时,提高了产品的散热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拉伸性能的导热石墨片,所述导热石墨片由聚酰亚胺薄膜、第一涂覆层和第二涂覆层组成,所述第一涂覆层、第二涂覆层分别位于聚酰亚胺薄膜上、下表面;
所述第一涂覆层、第二涂覆层均由石墨改性剂烧结而成,石墨改性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二苯甲酮四酸二酐 22份,
均苯四甲酸二酐 15份,
二氨基二苯甲烷 25份,
二甲基甲酰胺 23份,
N-甲基吡咯烷酮 9份,
乙二醇 1.8份,
聚二甲基硅氧烷 2.7份;
步骤一、在聚酰亚胺薄膜的上、下表面分别涂覆石墨改性剂获得处理后的聚酰亚胺薄膜;
步骤二、将处理后的聚酰亚胺薄膜升温至 1200 ℃ 后冷却,从而获得预烧制的碳化膜;
步骤三、采用压延机压延所述步骤二的预烧制的碳化膜;
步骤四、将碳化膜升温至 2850 ℃~2950 ℃ 后冷却,从而获得主烧制的石墨膜;
步骤五、然后将步骤四所得的主烧制的石墨膜进行压延从而获得所述导热石墨片。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1、本发明高拉伸性能的导热石墨片,其结构中石墨层由上、下表面均涂覆一层石墨改性剂的聚酰亚胺薄膜制备而成,提高了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导热性能,避免局部过热,实现了导热性能的均匀性;其次,其位于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的石墨改性剂由二苯甲酮四酸二酐20~25份、均苯四甲酸二酐14~16份、二氨基二苯甲烷22~26份、二甲基甲酰胺20~25份、N-甲基吡咯烷酮8~10份、乙二醇1.8~2.5份、聚二甲基硅氧烷2.5~3份组成,涂覆于聚酰亚胺薄膜上,填充了加热过程中的针孔,提高了结晶度同时,也克服了热收缩过大导致的不均匀,提高了石墨层双向拉伸性能。
2、本发明高拉伸性能的导热石墨片,其位于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的石墨改性剂二苯甲酮四酸二酐20~25份、均苯四甲酸二酐14~16份、二氨基二苯甲烷22~26份、二甲基甲酰胺20~25份、N-甲基吡咯烷酮8~10份、乙二醇1.8~2.5份、聚二甲基硅氧烷2.5~3份组成,采用二甲基甲酰胺20~25份、N-甲基吡咯烷酮8~10份降低了共沸点并且平滑的沸点区,改善了最终产品成膜的平坦性和柔韧性。
3、本发明高拉伸性能的导热石墨片,在预烧制的碳化膜和石墨化之间增加压延步骤,以及再形成导热石墨片后再次压延,避免了褶皱和石墨化烧结过程中的体积收缩,提高了致密性和结晶度,进一步提高了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导热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种高拉伸性能的导热石墨片,所述导热石墨片由聚酰亚胺薄膜、第一涂覆层和第二涂覆层组成,所述第一涂覆层、第二涂覆层分别位于聚酰亚胺薄膜上、下表面;
所述第一涂覆层、第二涂覆层均由石墨改性剂烧结而成,如表1所示,石墨改性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斯迪克新型材料(江苏)有限公司,未经斯迪克新型材料(江苏)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856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