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向和/或轴向加筋的圆管状层连织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91127.8 | 申请日: | 2015-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8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勋;乔志炜;张立泉;郭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25/00 | 分类号: | D03D2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李建芳 |
地址: | 21001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向 圆管 状层连 织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环向和/或轴向加筋的圆管状层连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管及设在圆管管壁且与圆管一体成型的环向和/或轴向筋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向和/或轴向加筋的圆管状层连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经纱系统和纬纱系统,经纱和纬纱相互交织成层连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向和/或轴向加筋的圆管状层连织物,其特征在于:层连结构包括2.5D直联结构、2.5D弯联结构或正交三向结构,圆管及筋层的结构形式可为以上结构的任意组合。
4.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向和/或轴向加筋的圆管状层连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相接的如下步骤:
⑴排纱:根据织物尺寸在织机的前后综框中的多眼综丝上排列M层N列经纱;M≥3,N=πDNJ,其中D为圆管状层连织物的直径,NJ为圆管状层连织物的经纱密度;
⑵开口运动:提综装置控制前后综框上下相对运动,带动经纱形成M+1层梭口;
⑶引入纬纱:在形成的M+1层梭口中经纱的开口处引入纬纱;
⑷加筋编织:环向和/或轴向加筋编织:
a)环向加筋:加筋方向与圆管轴向垂直,在圆管侧壁上标识好筋层沿圆管状层连织物轴向的宽度;在不改变原有织物结构的基础上,按照筋层的经密要求进行环向加纱,加纱根数A=a×dJ,其中a为筋层沿圆管环向的宽度,dJ为环向筋层的经纱密度;加纱时,在圆管侧壁预先标识好的加筋位置处均匀地加入A根纱线作为环向筋层的编织经纱,各经纱之间需确保间隔均匀,并与周围部分圆管的初始经纱一起满足圆管状层连织物环向的经密要求;采用移纱换位法完成经纱的加纱;提综装置控制前后综框上下相对运动,带动完成移纱换位的经纱形成A+1层梭口,在每层梭口中单独引入纬纱完成环向加筋部分的编织;
b)轴向加筋:在圆管侧壁上标识好筋层沿圆管状层连织物环向的宽度;在不改变原有织物结构的基础上,按照筋层的经密要求进行环向加纱,加纱根数B=b×dJ,其中b为筋层沿圆管环向的宽度,dJ为环向筋层的经纱密度;加纱时,在圆管侧壁预先标识好的加筋位置处均匀地加入B根纱线作为环向筋层的编织经纱,各经纱之间需确保间隔均匀,并与周围部分圆管的初始经纱一起满足圆管状层连织物环向的经密要求;采用移纱换位法完成经纱的加纱;提综装置控制前后综框上下相对运动,带动完成移纱换位的经纱形成B+1层梭口,在每层梭口中单独引入纬纱完成轴向加筋部分的编织;
⑸二次开口运动:提综装置控制前后综框上下相对运动,相邻经纱层相互交错,经纱弯曲并将平直的纬纱捆绑起来,形成新的M+1层梭口;
⑹二次引入纬纱:在新的M+1层梭口中,按步骤⑶的方式分别在每一层梭口中二次引入纬纱,完成二次引纬的操作;
⑺重复步骤⑷~⑹,即得环向和/或轴向加筋的圆管状层连织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9112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