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车门开启安全规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92185.2 | 申请日: | 2015-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56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9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梅;周沫;庞琛;丁丁;袁书博;单京辉;熊明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B60R16/02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杜森垚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门 开启 安全 规避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车载的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门开启安全规避系统。
背景技术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工具的发展,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但是,汽车在方便我们出行的同时,使用中会产生一些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人身伤害,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在某些交通事故中,汽车在路边临时驻车时,由于主观疏忽及路内停车设计的不合理,驾驶员或乘客稍不注意开启车门就可能会造成车门开启与后方驶来的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发生冲突,造成伤亡。
通过调查分析,导致驻车开启的车门与汽车侧后方来车发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汽车侧后方来车速度较快,对前方车辆突然开启车门来不及反应判断;
汽车驾驶人或乘车人开启车门时,观望不够,突然开启车门造成与侧后方来车的冲撞;
汽车的视觉盲区使车上人员未能充分观察车辆周围情况。
此类事故多发生于摩托车类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驾驶者中,此类车型对人身保护能力弱,且事故发生时速度快,因此汽车侧后方来车易受到较大伤害。
事故发生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汽车侧后方来车在受到汽车车门干扰后,突然变道,对其他车道车辆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套完备有效的汽车车门开启安全规避系统,其通过自动化电控系统保障汽车左侧车门开启时危险区域内的机动车或非机动车的行车安全以及车上人员下车时的人身安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汽车车门开启安全规避系统,由感测机构、控制机构、执行机构构成,感测机构及执行机构分别与控制机构电路连接;所述感测机构包括一号红外传感器、二号红外传感器、一号SCA60C倾斜测速传感器、二号SCA60C倾斜测速传感器、驻车制动器拉杆,一号红外传感器和二号红外传感器分别安装在汽车方向盘中央及驾驶员座椅后方,一号SCA60C倾斜测速传感器和二号SCA60C倾斜测速传感器分别安装于汽车车身左后视镜支架及左后尾灯处;执行机构包括爆闪警示灯、蜂鸣警示器、一号电控车门锁死开关和二号电控车门锁死开关,爆闪警示灯及蜂鸣警示器均安装于汽车仪表盘左侧,一号电控车门锁死开关和二号电控车门锁死开关分别安装于车辆左前门和左后门车门内部电路中,并联于锁车开关。
所述的一种汽车车门开启安全规避系统,其中,控制机构为AT89C51单片机。
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汽车车门开启安全规避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驻车状态判断:检测本车车速,如本车车速为零,同时驻车制动器拉杆处于抬起状态,则判定本车辆处于驻车状态,进入步骤二;
步骤二、车内人员判断:一号红外传感器和二号红外传感器探测车内是否有驾驶员或后排左侧乘客,进入步骤三;
步骤三、危险区域内移动物体判断:一号SCA60C倾斜测速传感器和二号SCA60C倾斜测速传感器探测驻车车身外危险区域内是否有移动物体,如探测到危险区域内有移动物体,则控制机构控制执行机构开启,蜂鸣警示器与爆闪警示灯发出声光警报信号,电控车门锁死开关闭合,车门锁死,进入步骤四;
步骤四、二次判断:一号SCA60C倾斜测速传感器和二号SCA60C倾斜测速传感器再次探测上述步骤三探测到的目标移动物体是否仍处于危险区域内,如目标移动物体仍处于危险区域,则进入步骤五,如目标移动物体已离开危险区域,则进入步骤七;
步骤五、目标物滞留时间判断:判断步骤四所述目标移动物体滞留在危险区域内的累积时间是否超过预设的最大行驶时间,如目标移动物体滞留时间未超过预设的最大行驶时间,则返回步骤四,如目标移动物体滞留时间超过预设的最大行驶时间,则进入步骤六;
步骤六、警报状态下车门解锁:控制机构控制执行机构,使蜂鸣警示器、爆闪警示灯继续开启,同时电控车门锁死开关开启,车门解锁。
步骤七、执行机构关闭:控制机构控制执行机构关闭,蜂鸣警示器、爆闪警示灯关闭,电控车门锁死开关开启,车门解锁。
所述的一种汽车车门开启安全规避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中,驻车车身外危险区域的范围为:
危险区域的长P=(D+Da+Db)*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921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火花成型机活动式工作台机构
- 下一篇:一种自动回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