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褐飞虱Carbonic Anhydrase(CA)基因片段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296029.3 申请日: 2015-06-02
公开(公告)号: CN104928309A 公开(公告)日: 2015-09-23
发明(设计)人: 杨永义;丁汉凤;姚方印;李娜娜;宫永超;蒲艳艳 申请(专利权)人: 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
主分类号: C12N15/60 分类号: C12N15/60;C12N15/113;A01N57/16;A01P7/04;C12N15/82;A01H5/00
代理公司: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代理人: 朱彩霞
地址: 250101 山东***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褐飞虱 carbonic anhydrase ca 基因 片段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褐飞虱CA基因片段及其dsRNA和dsRNA致死褐飞虱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褐飞虱()Brown planthopper(BPH)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寡食性害虫,自然条件下只能在水稻(Oryza sativa L.)和普通野生稻上完成正常发育和生活周期(Sogawa 1982;巫国瑞等,1987)。是我国水稻作物上的重要害虫,褐飞虱属寡食性害虫,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对水稻造成严重的危害:1.直接刺吸危害,成、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水稻组织汁液,吸取植株养分,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使植物生长缓慢、产量下降。稻株受害严重时甚至倒伏瘫痪,俗称“冒穿”。2.褐飞虱产卵时产卵器刺伤稻株的茎杆组织,形成大量伤口,使水分散发,同时破坏了水稻植株的输导组织,加速水稻倒伏。产卵后孵化出的后代继续危害水稻植株,加重了水稻受害程度;3.褐飞虱还是传播水稻齿叶矮缩病和草状丛矮病的虫媒。通过取食产卵时造成的伤口传播,利于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取食危害时排泄的“蜜露”含有丰富的各类糖类、氨基酸等组分,利于霉菌的滋生。(程遐年等,2003;Wei et al.2009)。20世纪90年代以来,褐飞虱在我国的发生和危害十分频繁和严重。1991年我国褐飞虱危害面积达到2320万hm2,损失稻谷高达166万吨(程遐年等,2003);2005年爆发猖獗,仅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面积达777.8万hm2,损失稻谷约15亿kg(傅强,张志涛2006)。在我国,褐飞虱每年危害直接造成稻谷损失为10~15亿kg(李汝铎等,1996)。目前褐飞虱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对多种农药产生抗性及交互抗性,同时带来了如: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褐飞虱的防治迫切需要更加可靠、有效的新防治途径。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指外源或内源的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特异性地引起基因表达沉默的现象。之前研究者已经通过体外注射、人工饲喂及转基因植物等方法进行褐飞虱的相关基因功 能的验证及致死基因的筛选(Wu et al.2012;Chen et al.2010;Zha et al.2011)。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已成为农作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热点之一,通过寄主植物表达相应昆虫特异基因的dsRNA,昆虫取食植物后沉默其相应的基因从而达到控制害虫危害的目的。Baum等利用转基因玉米表达ATPase A基因的dsRNA对鞘翅目害虫玉米根萤叶甲进行RNAi研究,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Baum et al.2007)。Mao等利用可表达基因P450(CYP6AE14)dsRNA的转基因棉花对鳞翅目害虫棉铃虫的目的基因进行干扰,棉铃虫体内靶标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降低,生长受到抑制(Mao et al.2007)。Zha等利用转基因水稻对褐飞虱中肠基因NLHT1(hexose transporter gene)、Nlcar(carboxypeptidase gene)及Nltry(trypsin-like serine protease gene)进行RNAi研究,褐飞虱取食转基因水稻2天后其靶标基因转录水平均显著降低,在取食4天后其靶标基因转录水平分别降低59.3%、43.3%、73.3%(Zha et al.2011)。上述研究表明,利用RNAi技术发展转基因水稻进行褐飞虱防治成为可能。尽管利用这些转基因水稻品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但对褐飞虱的致死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至今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克隆到褐飞虱的相关靶标基因,可以通过转基因水稻沉默该基因而达到控制褐飞虱的目的。

本申请所涉及的参考文献具体如下,

1、程遐年,吴进才,马飞.(2003).褐飞虱研究与防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1-137.

2、傅强,张志涛.(2006).2005年稻飞風暴发情况、成灾原因及2006年控制对策.江苏省昆虫学会通讯,(3):13-15.

3、李汝铎,丁锦华,胡国文,等.(1996).褐飞虱及其种群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巫国瑞,胡萃,许绍朴.(1987).稻飞虱.北京:农业出版社,11-3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未经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960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