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轴承零部件的全自动打标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00827.9 | 申请日: | 2015-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4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何列敏;徐君;胡陶钧;唐聪;王永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集轴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51/00 | 分类号: | B21C51/00;B21D43/04;B21D4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连平 |
地址: | 312500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轴承 零部件 全自动 打标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标机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应用于轴承零部件的全自动打标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轴承一般内圈、外圈、滚珠和保持架组成,而一些加工厂家一般只生产其轴承的部分的零部件,如只加工轴承的外圈、内圈等,然后再其所供货的最终生产厂家进行组装效果,而这些最终生产厂家一般都其所供应的加工厂家在其自己生产的轴承零部件上打上对立的标记,从而进行质量控制。而因为轴承零件的硬度问题,普通的刻字打标机无法在轴承的零部件上打标刻字,从而其一般采用冲床进行打标,但采用冲床一般采用手工上下料,其生产效率不仅不高,而且工人劳动强度较高,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应用于轴承零部件的全自动打标机,其使轴承零部件实现全自动打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一种应用于轴承零部件的全自动打标机,包括冲床、振动给料盘,冲床和振动给料盘之间设置有自动送料机构,自动送料机构包括固定在冲床工作台上的送料平台,冲床冲头下侧的送料平台上固定有定位块,定位块的前侧成型有V型槽口,定位块的V型槽口位于冲头的正下方,定位块内插接有顶杆,顶杆的后端与顶料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在一起,顶料气缸通过安装支架固定在送料平台的后端面上;定位块两侧的送料平台上分别固定有左导向板和右导向板,左导向板和右导向板前侧的送料平台上分别固定连接有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左限位板和左导向板之间或右限位板与右导向板之间成型有横向的送料槽道,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之间插接有顶块,顶块位于定位块V型槽口的正前方,顶块的前端固定连接在顶块气缸的活塞杆上,顶块气缸通过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送料平台上;送料槽道左侧的送料平台上设置有进料机构,送料槽道右侧的送料平台上设置有出料机构,
所述的进料机构包括纵向的左边板和右边板,左边板和右边板位于左导向板的前侧,左边板和右边板之间成型有进料槽道,左边板和左导向板之间插接有推料杆,推料杆固定连接在双程气缸的活塞杆上,双程气缸通过安装支架固定连接送料平台的左端面上;
所述的出料机构包括右限位板与右导向板右侧的右挡板,右限位板的右侧设有左挡板,左挡板的右端面与右导向板的右端面相齐平,所述的左挡板和右挡板均固定在送料平台上,左挡板和右挡板之间成型有出料槽道,右导向板和右挡板之间插接有推料板,推料板固定连接在推料气缸的活塞杆上,推料气缸通过推料气缸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右挡板上,出料槽道的出料槽口设有斜置的卸料槽板,卸料槽板通过支架固定连接在送料平台的前端面上。
所述卸料槽板出口端的下方设有纵向的排料槽板,卸料槽板前侧的排料槽板内安置有排料板,排料板固定连接在排料气缸的活塞杆上,排料气缸固定连接在排料槽板的前端。
所述振动给料盘上固定连接有输送槽道,输送槽道与进料机构上的进料槽道相连通,输送槽道的进口端的振动给料盘上固定连接有限位挡板。
所述送料平台上进料槽道和送料槽道的交汇处的正上方设有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左导向板上;定位块与顶块的送料槽道的正上方设有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传感器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左限位板上,所述冲床冲头的左侧的下方设有第三传感器,第三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左导向板上,所述的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均采用接近开关传感器。
所述双程气缸的总行程等于进料槽道和出料槽道之间的间距。
所述的卸料槽板出口侧的排料槽板上固定有弧形的挡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它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送料机构代替人工上下料,从而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2、它采用的设备打标时无需人员操作,解决了工人换料时存在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换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换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去除冲床时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集轴承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集轴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008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钛合金零件热拉深成形加工方法
- 下一篇:钛钢复合板的组料方法及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