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301336.6 申请日: 2015-06-04
公开(公告)号: CN104956967A 公开(公告)日: 2015-10-07
发明(设计)人: 胡凡营 申请(专利权)人: 胡凡营
主分类号: A01G13/00 分类号: A01G13/00;A01G1/00;A01N65/22;A01P3/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76300 山东省***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番茄 灰霉病 生物防治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番茄灰霉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可以侵害叶片和茎等部位。果实受害一般先从残留的花瓣、花托等处开始,出现湿润状,灰褐色不定形的病斑,逐渐发展成湿腐,从萼片部向四周发展,可使1/3以上的果实腐烂,病部长出一层鼠灰色茸毛状的霉层,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一般幼果发病较多,但即将转熟的大果也可受害,且常见整穗果实都发病受害。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不定形的湿润状、灰褐色病斑,可造成叶片湿腐凋萎。茎部染病发生长椭圆形或不定形的长条状、灰褐色病斑,潮湿时亦长出灰色霉层,严重的可引致病斑以上的茎、叶枯死。番茄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该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和人们生产活动进行传播。其发病适温20-25℃,最高32℃,最低4℃,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相对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高湿维持时间长,发病严重。

病菌寄主范围较广,除侵染茄科蔬菜外,还可侵染瓜类、甘蓝、菜豆、莴苣、洋葱、苹果等作物,引起灰霉病。目前,我国在番茄灰霉病的防治中,化学防治仍占主导地位,对番茄果实和栽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推行生态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无残毒、无污染、无公害的防治新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植物中寻找杀菌抑菌活性物质是开发无公害新型杀菌剂的一条有效途径。申请人经过多年的试验,利用生物防治此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效果好,而且无农药残留、无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①选用抗病性优良品种,并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温水浸种和药剂消毒。

②同非茄果类蔬菜实行间隔2、3年的轮作换茬,并及时彻底的清除病残体。

③施足优质农家肥和生物肥,增施磷、钾肥和微肥,切忌偏施过量氮肥。

④在初果期实行隔垄灌水,避免大水漫灌,以防地温过低和土壤过湿。

⑤在番茄发病期喷施由中草药制成的生物农药,所述中草药制成的生物农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猪毛蒿12-16份、大花金挖耳12-16份、臭蒿12-16份、猫须草6-10份、酢浆草6-10份。

优选的:猪毛蒿14份、大花金挖耳14份、臭蒿14份、猫须草8份、酢浆草8份。

制备方法:按传统的乙醇提取法制取。

预防时,苗床喷洒2次无毒无害的本发明所述的生物农药450倍液,其中1次在番茄秧苗定植前3天内喷洒。番茄各层幼果达到青果期时,分别喷洒1~2次400倍液的本生物农药。

田间试验

生物农药的制备:称取猪毛蒿140克、大花金挖耳140克、臭蒿140克、粉碎混匀后,过40目筛,加入15倍体积的65%乙醇溶液,于25℃下浸提,抽滤,滤渣再用65%乙醇提取2次,合并滤液,并在25℃下,用旋转蒸发仪浓缩并定容至质量浓度为1000 mg/mL。将上述制得的生物农药分别稀释200倍、350倍、500倍,以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清水作对照,对番茄灰霉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试验结果如下表1 所示。

试验地位于临沂市沂南县番茄种植地,已发灰霉病,试验前7天及试验过程中未施用其他农药。试验地土质中等,肥水中等,管理一致。试验期间温度在25~30摄氏度,平均温度28摄氏度;本田间试验中设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本生物农药的200倍液、350倍液、500倍液;清水(CK)。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5个处理小区,每处理小区按照表1所列的药剂配制,选择长势和发病基本一致的田块于番茄灰霉病始发期第1次用药,此后隔7d用药1次,连续2次,使用背负式喷雾器,药液量标准为30kg/亩,叶片和茎部受药均匀,避免药液漂移。第一次施药后间隔7天后施第二次药,共施药两次。于每次施药后第7天下午统一调查番茄灰霉病病情、病斑面积,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查时每小区均匀固定3点,每点3株,共9株。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凡营,未经胡凡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013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