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体系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06178.3 | 申请日: | 2015-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010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邢华斌;胡静逸;任其龙;杨启炜;苏宝根;张治国;杨亦文;鲍宗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21/06 | 分类号: | C07C21/06;C07C17/08;B01J31/02;B01J3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金属 纳米 粒子 离子 液体 体系 催化 乙炔 氯化 反应 方法 | ||
1.一种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体系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液相催化体系;
所述的离子液体为表面活性离子液体;
(2)60~120℃下,先向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液相催化体系中通入氯化氢进行活化,再升温至140~220℃,通入乙炔和氯化氢进行反应,经后处理得到氯乙烯产品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体系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活性离子液体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离子液体、阳离子型表面活性离子液体或阴/阳离子型表面活性离子液体,所述的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均由阳离子A+和阴离子B-两部分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体系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离子液体中:
阳离子A+为含有取代基的咪唑型阳离子、季铵型阳离子、季磷型阳离子、哌啶型阳离子、吡咯烷型阳离子或吡啶型阳离子,阴离子B-为碳数为5~22的长碳链羧酸根阴离子、长碳链磺酸根阴离子、长碳链硫酸根阴离子或长碳链磷酸根阴离子;
所述的取代基为碳数为1~4的烷基或含羟基、烯烃、苄基、氰基取代基的烷基;
所述的阳离子型表面活性离子液体中:
阳离子A+为含有长直碳链取代基的咪唑型阳离子、季铵型阳离子、季磷型阳离子、哌啶型阳离子、吡咯烷型阳离子或吡啶型阳离子,阴离子B-为三氟甲磺酸根阴离子、四氟硼酸根阴离子、六氟磷酸根阴离子、三氟乙酸根阴离子、双(三氟甲磺酰)亚胺根阴离子、硫酸氢根阴离子、磷酸二氢根阴离子或卤素阴离子;
所述的长直碳链取代基的碳数为5~22;
所述的阴/阳离子型表面活性离子液体中:
阳离子A+为含有长直碳链取代基的咪唑型阳离子、季铵型阳离子、季磷型阳离子、哌啶型阳离子、吡咯烷型阳离子或吡啶型阳离子,阴离子B-为碳数为5~22的长碳链羧酸根阴离子、长碳链磺酸根阴离子、长碳链硫酸根阴离子或长碳链磷酸根阴离子;
所述的长直碳链取代基的碳数为5~22。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体系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活性离子液体为四丁基磷软脂酸根盐、1-乙基-3-甲基咪唑琥珀酸二异辛酯磺酸根盐、1-辛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烷磺酸盐、N-氰丙基吡啶辛酸根盐、1-羟乙基-3-甲基咪唑十二烷基硫酸盐、N-丁基-N-己基哌啶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氯盐、1-乙烯基-3-甲基咪唑肉豆蔻酸根盐、十八烷基三甲基磷酸二氢铵、四丁基磷硬脂酸根盐、1-十四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烷磺酸盐或N-辛基-N-己基哌啶溴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体系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金属纳米粒子选自纳米金、纳米钯、纳米铂、纳米铑、纳米钌、纳米镧、纳米镍、纳米铜、纳米钡、纳米铋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体系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液相催化体系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将金属催化剂前体与表面活性离子液体混合,25~120℃下搅拌混合,原位制备得到所述的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液相催化体系;
或者为:
将金属纳米粒子与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共混,得到所述的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液相催化体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体系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液相催化体系经原位制备得到;
制备过程中,还加入还原剂,所述的还原剂选自氢气、硼氢化钠、次磷酸钠、乙二醇、柠檬酸、葡萄糖、水合肼、抗坏血或N,N-二甲基甲酰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离子液体体系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剂与金属催化剂前体的摩尔比为1~1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0617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