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电路的自举控制LED驱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07152.0 | 申请日: | 2015-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3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9 |
发明(设计)人: | 周云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冠深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容 反馈 三点式 振荡 电路 控制 led 驱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系统,具体是指一种基于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电路的自举控制LED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LED灯作为新型节能光源,以其环保、节能、寿命长、体积小等特点,已经被人们广泛接纳和采用。由于LED是特性敏感的半导体器件,又具有负温度特性,因此在应用过程中,LED驱动电路对于促使LED处于稳定、可靠的工作状态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无论在家里或商店里人们对LED灯的照明效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人们所采用的传统LED驱动系统其驱动频率不稳定,容易导致LED出现闪烁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LED驱动系统其驱动频率不稳定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电路的自举控制LED驱动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基于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电路的自举控制LED驱动系统,其包括整流滤波电路,与整流滤波电路输出端相连接的驱动电路,与驱动电路相连接的自举电路,与自举电路相连接的移相处理电路,以及设置在驱动电路和移相处理电路之间的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的电容反馈三点式振荡电路由三极管VT4,三极管VT5,N极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P极则与驱动电路相连接的二极管D4,一端与二极管D4的P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5,正极经振荡器X1后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3,一端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则经电阻R17后与极性电容C13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16,正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则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2,与极性电容C12相并联的可调电感L1,N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则经电阻R18后与极性电容C13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以及正极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则与极性电容C13的负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4组成;所述三极管VT4的发射极与移相处理电路相连接的同时接15V电压,其集电极则与电阻R16和电阻R17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5的基极则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其发射极则与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
所述的移相处理电路由移相芯片U2,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一端与移相芯片U2的VCC+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移相芯片U2的IN1管脚相连接的电阻R12,负极经电阻R11后与移相芯片U2的IN1管脚相连接、正极与移相芯片U2的IN2管脚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9,正极经电阻R13后与移相芯片U2的NC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11,正极与移相芯片U2的OUT管脚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10,一端与移相芯片U2的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位器R14,P极与移相芯片U2的OFF1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2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以及P极与移相芯片U2的OFF2管脚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组成;所述移相芯片U2的IN1管脚与自举电路相连接,VCC-管脚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OUT管脚与电位器R14的滑动端相连接,三极管VT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VT3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一起则作为系统的输出端,极性电容C9的负极与自举电路相连接。
所述的整流滤波电路由熔断器FU,电阻R1,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极性电容C1组成;熔断器FU串接在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的一个输入极上,电阻R1则串接在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的另一个输入极上,极性电容C1的正、负极则串接在二极管桥式整流器U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之间,极性电容C1的正极和负极还与驱动电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冠深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冠深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071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