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浮选柱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07978.7 | 申请日: | 201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415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戢峻;杨世金;吴元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03D1/14 | 分类号: | B03D1/1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泡发生器 倒锥筒 浮选柱 体内部 循环泵 中矿循环 压延 出液管道 进液管道 开口向上 上升气泡 依次连接 柱体外部 柱体下部 矿浆流 两段式 孔板 矿浆 柱体 连通 堵塞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浮选柱,其主体为柱体,柱体内部设有两段式孔板压延填料,柱体下部设有中矿循环装置,所述中矿循环装置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倒锥筒、循环泵和气泡发生器,倒锥筒设在柱体内部并开口向上,循环泵和气泡发生器设在柱体外部,倒锥筒通过进液管道与循环泵连接,气泡发生器通过出液管道与柱体内部连通。该浮选柱结构简单、不易堵塞、上升气泡和下降矿浆接触充分,矿浆流态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浮选柱。
背景技术
浮选柱是一种常见的矿物浮选设备。现有的浮选柱,如专利97107091.1公开的“一种静态微泡浮选柱强化分选方法及装置”,专利98225790.2公开的“一种式静态浮选柱”,专利99232178.6公开的“一种静态微泡浮选柱”,专利200502128590.2公开的“一种改进型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专利200810143584.2公开的“一种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等均是利用上升的气泡与矿浆在柱体内部碰撞矿化,精矿从浮选柱顶部排出,尾矿从浮选柱底部排出,上述浮选柱存在如下缺点:1)上升气泡和下降矿浆逆流接触不够充分,不利于分选;2)浮选柱底部易淤积堵塞;3)矿浆在浮选柱中易形成不稳定的流态,夹带现象严重,不利于分选;4)浮选柱泡沫层厚度不够,微小气泡易兼并变大破灭,造成严重的返混,不利于分选;5)一旦矿浆处理量规模扩大,传统浮选柱很难达到理想的分选效果,尾矿品位很难达到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浮选柱,该浮选柱结构简单、不易堵塞、上升气泡和下降矿浆接触充分,矿浆流态稳定。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浮选柱,包括柱体、设在柱体顶部的泡沫收集装置,柱体的上部和底部分别设有给矿管和尾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下部设有中矿循环装置,所述中矿循环装置包括通过管道依次连接的倒锥筒、循环泵和气泡发生器,倒锥筒设在柱体内部并开口向上,循环泵和气泡发生器设在柱体外部,倒锥筒通过进液管道与循环泵连接,气泡发生器通过出液管道与柱体内部连通,所述柱体内部设有孔板压延填料,孔板压延填料分别位于给矿管的上下两侧,孔板压延填料的底面高于出液管道的出口,位于给矿管的上侧的孔板压延填料的高度与柱体直径的比值为1-4,位于给矿管的下侧的孔板压延填料的高度与柱体直径的比值为6-1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循环泵和气泡发生器通过循环矿浆管连接,循环矿浆管上设有药剂添加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倒锥筒上方设有循环矿浆进口挡板,所述出液管道的出口与倒锥筒之间沿柱体内壁设有一圈循环矿浆出口挡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倒锥筒的分选颗粒粒度为52微米-74微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矿浆从给矿管进入柱体内并与上升的气泡接触,细粒级矿物和部分中粒级矿物附着于气泡成为矿化气泡并通过泡沫收集装置收集,粗粒级尾矿颗粒从尾矿管排出,剩余中粒级矿物颗粒下降至倒锥筒内,在循环泵作用下被吸入气泡发生器内,并与气泡发生器内产生的大量气泡接触矿化,然后进入柱体内上升进行分选,中矿循环装置通过延长循环中矿在装置中的停留时间,提高了中矿分选效果,解决了传统浮选柱易堵塞的难题,解决了传统浮选柱处理磷矿尾矿品位难以达标的问题;给矿管下侧的孔板压延填料抑制了下部矿浆的湍流运动,为上浮的矿化气泡创造近似层流运动的升浮环境,给矿管上侧的孔板压延填料增厚泡沫层高度,强化二次富集。不仅有效保证精矿品位和回收率,而且提高了尾矿产品的质量。
2.孔板压延填料的高度需要合理控制,才能在完成相应功能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气泡的通过性,位于给矿管的上侧的孔板压延填料的高度与柱体直径的比值为1-4,位于给矿管的下侧的孔板压延填料的高度与柱体直径的比值为6-10。控制孔板压延填料的高度在上述范围可以在完成一定功能的作用下尽可能小的降低其对气泡通过性的障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079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