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壳聚糖改性尿素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08062.3 | 申请日: | 201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99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单俊伟;王海华;郝晓晨;宿露译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8 | 分类号: | C05G3/08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7101 | 代理人: | 杨秉利 |
地址: | 26600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糖 改性 尿素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尿素生产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壳聚糖改性尿素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尿素是农业最重要的氮肥,目前发达国家已经采用了各种新技术,包括纳米技术、脲酶抑制技术等,美国、法国、德国尿素利用率达到70%-75%,然而我国尿素的利用率仅为32%左右。尿素的分解必须要有脲酶的作用,由于脲酶作用而造成的NH3损失的尿素达50%以上。由此,世界各国科学家已研究出脲酶的结构,其具有47个SH基团,其中对尿素起分解作用的仅有少数几个SH基团。而且已知一分子脲酶能分解50万分子尿素。因此,研制出一种既是植物营养,又是一种SH基团的抑制物,是提高尿素利用率的关键。目前,市场上的尿素包括包膜尿素、大颗粒尿素、甲醛尿素以及成本昂贵的亚丁烯双脲等。
自然界每年生物合成的甲壳素将近100 亿吨,是地球上最多的含氮天然有机化合物;甲壳素是目前唯一天然的含有正电荷阳离子的可食性动物纤维,是糖类中唯一的碱性多糖;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脱乙酰的产物,溶于稀酸,高度脱乙酰化产物可溶于水。但是,一般由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得的壳聚糖分子量很大,并且有紧密的晶体结构,不溶于普通的溶剂,只能在某些酸性介质中溶解,这使得壳聚糖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目前可以通过化学、物理、生物三种降解方法,对壳聚糖进行处理,使其分子量下降,变成水溶性的壳聚糖,这样大大提高了壳聚糖的使用价值。三种降解方法如下:
1、酸降解法
壳聚糖在 HCl、HF和 HNO3 等无机强酸作用下,利用壳聚糖分子中存在众多的游离氨基与溶液中 H+结合,引起壳聚糖分子间与分子内部的氢键断裂 。
2、氧化降解法
氧化降解法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比较多的壳聚糖降解方法 ,其中包括H2O2法、H2O2 -NaClO2法、H2O2 -HCl法等,甲壳素其他氧化法还有NaBO3法及Cl2法。其中, H2O2氧化降解法因成本低、 降解速度相对较快、产品相对分子质量低且分布窄 、无残毒、 易实现工业化而倍受关注。
3、酶降解法
酶法降解与其它降解方法相比,可特异性地、选择性地切断壳聚糖的(1,4) 糖苷键,具有无副反应、降解条件温和、降解过程及降解产物相对分子量分布容易控制、 制备的低聚壳聚糖生物活性高。酶法降解酶分为:专一性酶降解,如壳聚糖酶、 溶菌酶,其价格昂贵;非专一性酶降解,如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价格低廉。
以上均为壳聚糖降解为水溶性壳聚糖的常用的制备方法,不同降解工艺制备的壳聚糖溶液的分子量差别很大。 但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溶液均可与硼酸反应,主要是壳聚糖结构中的羟基与硼酸生成硼酸络合物。 壳聚糖溶液的结构式如下:
尿素在脲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成碳酸氢铵而使土壤pH值明显升高和铵的累积,或氨的挥发。
如何提供一种壳聚糖改性尿素的制备方法,有效抑制土壤中脲酶的活性,大大提高尿素的吸收利用率,有效地解决尿素施肥中存在的肥效利用率过低的问题,这是本发明面临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壳聚糖改性尿素的制备方法,有效抑制土壤中脲酶的活性,提高尿素的吸收利用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壳聚糖改性尿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如下:
先进行壳聚糖溶液的制备,然后进行壳聚糖的硼酸修饰,制备壳聚糖硼液,在尿素的造粒过程中,将壳聚糖硼溶液与熔融尿素溶液均匀混合,其中,壳聚糖硼溶液与尿素的重量比例为5-50:1000,然后在造粒塔造粒,制成壳聚糖改性尿素。
对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壳聚糖是利用脱乙酰度大于80%的壳聚糖经酸解或氧化降解或酶解制备而成。
对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壳聚糖硼液的具体制备过程是:将100重量份的壳聚糖溶液与10-4重量份的硼酸进行反应,并逐渐升温至60-80度,搅拌使硼酸全部溶解,至此壳聚糖硼液制备完成。
对上述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壳聚糖改性尿素为全溶性的淡黄色颗粒,有海鲜气味,含氮45%-46%。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080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瓶头阀的手自一体自动驱动装置
- 下一篇:控制气路的冗余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